晴時多雲

南亞觀察》【印度上下古今談】 認識印度的建築系列之二

照片傳出誦經的聲音,你若曾經踏訪過這些建築,想必驚豔過他們的美。不同的宗教進駐、產生文化的交疊,有別於哥德式建築閃亮的琉璃、浪漫的氣息,印度,有一種穩穩的、暖暖的感覺。

吳德朗/台北印度愛樂中心創辦人

(前篇:認識印度的建築系列之一

在印度這片迷人的土地上,古老的哲學和多元的宗教信仰各自有其成長的土壤,到處林立不同規模的寺廟、佛塔、教堂、佛塔、猶太教堂令人目不暇给。各教派投入大量資源設計,在空間場所使用複雜的宗教圖騰,人格化的繪画和神祗偶像的雕塑品,為的就是打造屬於自己的崇拜聖殿或祈禱冥想中心,其於宏偉建築彼此間諧和的神聖,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整體建築美學,世界上其他地方少有如此完美的平衡,是印度廣闊和豐富文化中最重要的遺產。

阿格拉紅堡(作者提供)

印度建築與印度歷史變遷及宗教民族息息相關,從亞利安風格北印度廟卡朱拉候及佛教的浮屠、南印度彩色鮮豔的石彩廟到喀拉拉木造神廟,相互間有很明顯的差異。除了受宗教的影響,石材、建材及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也是重要的因素。從9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外族入侵,建立奴隸王朝,印度廟被大大的破壞,被摧毀的印度廟建材被混合使用在伊斯蘭建築中,如有名的德里古德卜尖塔中,即可明顯看到在伊斯蘭清真寺中仍然沿用耆那教的石柱,石牆中也可發現印度廟的神像雕刻。

16世紀,成吉思汗後裔在印度建立的蒙兀兒王朝(Mughal),歷經草創期南征北討後,政權逐漸穩固,稅收充裕下所建的皇宮城堡不僅固若金湯且富麗堂皇,其中以德里的紅堡、胡馬勇陵寢及阿格拉堡和法替布希可里為代表。至於後蒙兀兒建築的代表-泰姬瑪哈陵的主體的風格和建材,則和前述之建築風格又大不相同,也許和姬蔓芭奴(泰姬瑪哈)是波斯後裔有關。
蒙兀兒建築不停的挑戰、融合本土建築技術及建築材質,將阿拉伯、波斯傳統風格结合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元素,逐漸形成有別於母國中亞的伊斯蘭建築,成為獨特的「蒙兀兒」風格。今天人們可以從蒙兀兒建築遺蹟中窥看出些微端倪及文化融合變遷的軌跡,這也是蒙兀兒建築遺蹟中有趣的特色。這個帶有蒙古和土耳其混血的後裔,由於蒙兀兒帝王對所鍾愛的藝術各有不同品味,又因政治取向,讓豐富的元素反應在各世代建築上。當然,伊斯蘭可蘭經中的教義,仍然是本體建築恪守的基礎,可蘭經書法當然也是不可或缺。在伊斯蘭教義中,以真主阿拉為唯一的眞神,嚴禁偶像崇拜。反應到建築中,就只有植物花草或幾何圖形的圖案。至於象徵天國意象的長型噴水池與波斯式四分流水庭園,則是重點美學設計。伊斯蘭建築大多座落在幾乎乾燥的地表,庭園流水系統置入建築物能作為實用的冷却系统,一舉数得,相當最睿智。另外因伊斯蘭教視陵墓為人間天國,因此特別重視陵墓建築,帝王不僅對陵墓非常重視,也常親自參與設計於建造。

在印度,伊斯蘭教徒僅僅只有14﹪左右,所占的比例並不高,但蒙兀兒帝國在印度次大陸留下來的宏偉建築,仍持續影響到近代印度的建築風格。蒙兀兒王朝的皇帝們,雖然都是信奉伊斯蘭教,但彼此間對伊斯蘭教理念的不同,反應到建築上也產生不同風格。

巴布爾(Zahir-ud-din Muhammad Babur)是開國始祖,在位五年去世。任內較有名的建物如阿格拉的巴布爾庭園。和紀念1526年戰勝羅迪王朝的帕尼帕造清眞寺。巴布爾建築基本上是延續中亞穆斯林風格,絲毫無印度本地色彩。第二代皇帝胡馬雍(Humayun)由於政權不穩固,一度流亡波斯,中興搬師回朝後不久就去世,留下了一座残破不堪的Purana qila古堡。至於有名的胡馬雍陵墓則是由他的兒子阿克巴大帝(Akbar)和胡馬雍遺孀主導,融合印度與伊斯蘭建築的庭園式的陵墓,堪稱是劃時代的創舉。第三代阿克巴的風格樣式融合印度及中亞風格,且保有蒙古祖先粗獷氣質,勝利城法第普.賜可里為顛峰之作。後來接位的沙賈汗吉(Shah Jahan)較無印度教風格,拉哈爾波斯風的清真寺外觀以大理石為主,注重雕刻和裝飾,風格細膩。以下將進一步介紹印度重要的伊斯蘭建築:

 【印度重要的伊斯蘭建築】

伊斯蘭建築遺產包括了德里蘇丹國及蒙兀兒帝國二大代表性建築群為主:

1)德里古德卜尖塔(Qutb Minar,亦稱為顧特卜塔及其古蹟)
  199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德里蘇丹國

德里古德卜尖塔(作者提供)

13世紀初,土耳其奴隸出身的穆斯林建立德里蘇丹國,為紀念建國,在德里建造清真寺和喚拜塔,乃德里古德卜塔的由來。古德卜尖塔位於印度首都德里南方,塔高七十二點五公尺,內有長方形庭院,在圍牆的長廊中,保留很多印度教和耆那教浮雕;某些角落還可發現印度教的神像。原來奴隸出身穆斯林,在建國之初缺乏經費,連拆二十七座印度廟做為材料。本建築群為最早穆斯林和印度融合建築代表作。

2)胡馬雍陵墓(Humayun’s Tomb)
  199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阿克巴大帝

胡馬雍陵墓(作者提供)

胡馬雍陵墓被公認為是蒙兀兒王朝的第一個偉大的傑作,它和前朝有很緊密關係,延續了14和15世紀德里蘇丹Lodi和Tuglaq建築架構,亦影響後來泰姬瑪哈陵的風格。它融合本土元素和建築技術,兼具中亞引進之傳統風格。蒙兀兒建築的絕妙之處在於它持續融入不同的建築風格與傳統,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豐富元素在硬體建築细節中表露無遺。陵墓是阿巴克大帝與胡馬雍的遺孀主導,歷經八年完成,是印度首次融合了波斯花園宮殿式的創新式陵園。胡馬雍陵墓並於1993年列入UNESCO世界遺產,2003年透過AKTC基金會的協助修繕恢復陵園的流水系統。

3)勝利城法第普賜可里( Fatehpur Sikri) 
  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阿克巴大帝

勝利城法第普賜可里(作者提供)

阿克巴由於政權趨於穩定,國庫充裕,大興土木。為慶祝其子誕生,精心規劃新都法第普.賜可里。新都位於舊都西方四十公里,三面城牆,長六公里,七座城門,動員數不清的工匠,融合伊斯蘭、印度教與耆那教獨特建築,花費十六年建造完成。城內豪宅多以紅頁岩建造,城內皇宮、覲見宮、議事廳、土耳其蘇丹宮、社交天井、流動噴水池、後宮、陵墓和印度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雕梁畫棟、精美絕倫,又稱為勝利城,為阿克巴的宗教與文化新都。阿克巴允許婦女在宮廷擔任要職,鼓勵伊斯蘭和印度教通婚,翻譯印度教經典,試圖結合伊斯蘭教、印度教、拜火教、耆那教、佛教、基督教為一體「神聖的信仰」。然不知為何不到十四年,阿克巴下令棄城,遷都阿格拉。是否因融合政策失敗所致?如今勝利城已成為人們追憶阿克巴,寬大族群融合的見證。

4)泰姬瑪哈陵(Taj Mahal
  1983年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沙賈汗皇帝

泰姬瑪哈陵(作者提供)

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奇景。十七世紀時的法國旅行家就讚嘆:「比埃及金字塔更偉大的奇蹟。詩人泰戈爾說:「泰姬陵是『一滴愛的淚珠』!」沙.賈汗說:「生命和青春,財富和榮耀,都會隨光陰流逝……只有這一顆淚珠,泰姬陵!在歲月長河的流淌裡,光彩奪目直到永遠。」泰姬皇后美麗溫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婚後19年內,生了14個孩子,身體日愈虛弱。1630年泰姬懷孕在身,仍和沙賈汗出征,在營帳中產下女嬰後不幸過世。臨死前,沙賈汗答應泰姬終身不娶,並將建造一座舉世無雙的陵寢,讓世人永遠記得泰姬的德行,見證世上最堅貞的愛。

泰姬陵位於阿格拉北部,隔著亞穆拉河與阿格拉堡遙遙相望。沙.賈汗以兩萬名工匠,五百萬盧比,建造了這舉世無雙的大理石建築。打地基時挖了十八座水井,井裡以一層石頭,一層柚木的方式,讓地基層層疊起,具有防震功能。陵高兩百五十呎,四邊各有向外傾斜的圓柱,如遇強震,將朝外傾倒下,也不會破壞主建物。中間是一座邊長約三百米的「四分花園」,為象徵伊斯蘭伊甸園的境界。

5)德里紅堡群(Red Fort, Lal Qil'ah)
  200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沙賈汗皇帝

德里紅堡群(作者提供)

1638年沙.賈汗決定遷都到德里,修建王宮紅堡。依《可蘭經》對於天堂的描述,參考了波斯伊斯法罕宮殿並融合了蒙兀兒風格,造了紅堡,天頂上刻著:「如果地上有天堂的話,這裡就是!」當時沙.賈汗仍然處在喪妻之痛,但未減其豪邁性格。氣勢磅礴的红堡,外牆環繞了護城河。城牆足足有一百一十英呎,比故宮高牆大院還森嚴。城堡內建築包括清真寺、公眾廳與私人廳,以及皇帝專用的冉瑪哈勒宮等。室內以白色大理石和黃金裝飾,竭盡莊嚴奢華之能事。到了十八世紀戰禍年年,德里紅堡一如清末紫禁城,各大公國爭先恐後要入侵紅堡,取得紅堡才有可能拿到統領印度的正朔,紅堡不斷橫遭蹂躪。1857年英國併吞印度,將紅堡充當營房,大肆破壞,直到1903年才開始原樣整修,因此紅堡遲至2007年才被通過為世界遺產。紅堡是英國人終結了蒙兀王王朝的傷心地,背負了太多歷史傷痕。1947年八月十五日破曉時分,由印度國寶比史米拉汗就在紅堡吹奏嗩吶,慶祝印度獨立,透過收音機,傳遍印度,億萬印度人熱淚盈眶。

6)阿格拉堡(Agra Fort
  198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阿克巴大帝

阿格拉紅堡(作者提供)

阿格拉堡,位於北方邦距新德里以南兩百公里,和泰姬陵為鄰。十一世紀的文獻中就有提到阿格拉堡,從德里蘇丹到蒙兀兒六大王朝均有增建,堡中最有名的是沙.賈汗被兒子軟禁的大理石八角房。蒙兀兒城堡多兼具皇宮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城堡週圍護城河長二點五公里牆高二十餘米,壯觀的城牆更顯得神聖不容侵犯。阿格拉紅堡是用紅色沙岩為主建材,因此也稱紅堡,城內設有私人大廳和哈斯瑪哈宮等美麗的宮殿。據史官記載,全盛期的阿格拉堡,多達五百多座樓閣。

「歷史並不是聖人!」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先生在《翻開看世界歷史》對成吉思汗有正面的評價,蒙兀兒王朝固然不是成吉思汗下的四大汗國的範疇。但他的後裔在印度建立的王朝,歷經數百年後已融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也讓印度在改變世界歷史進程中佔有一席之地。浩瀚的印度歷史中,不同世代進入印度的外族,佈滿印度大陸,不同世代的建物,也共同反映了印度文明的歷史印記,和生於斯長於斯 的印度人相呼應。蒙兀兒王朝已成為印度歷史洪流中,最具魅力的吉光片羽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南亞觀察:【印度上下古今談】 認識印度的建築系列之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