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夏張會」剛落幕,6月5日陸委會公布民調指出有半數以上民眾肯定兩岸事務首長會議,認為「夏張會」達成多項結果有助於兩岸關係制度化發展。然而,「兩岸事務首長會議」所達成結論對兩岸關係後續影響如何?尚待後續不同層次相關協商機制來落實,但以實際成效而言,北京仍多屬「口惠而實不至」,進行「只說不做」政治操作。
自2014年兩岸啟動的「兩岸事務首長會議」,至今已召開了三次,若加上去年北京APEC會外會,兩岸事務首長正式會談至今已有四次,看似兩岸關係制度化協商的更上層樓,脫下「白手套」由兩岸事務負責官員直接互稱官銜職稱,直接對談協商,象徵兩岸關係涉及公權力協商進入「相互不否認治權」的境界,這項被視目前兩岸政府的最高層級會商,馬政府更多次對內宣傳「兩岸事務首長會議」的「政績」,是兩岸關係取得重大突破的證明。
2014年2月第一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由時任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副主委吳美紅及陸委會一級主管於南京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副主任陳元豐等會晤。(記者陳慧萍攝)
然而,盤點兩岸事務首長會議的會談結論與落實情形,卻發現對台灣有利議題,如加入國際或區域經濟合作議題,不是毫無進展就是被刻意拖延,或是遲遲無法進入透過兩岸兩會簽署協議,本文主要目的在於重新評估「兩岸事務首長會議」,盤點其對台灣是否真正帶來實際的好處或利益。
對台灣有利議題,從延伸拖延到完全忽略
對台灣而言,不分朝野政府無不重視台灣參與國際區域經濟整合議題。歷來馬總統特使蕭萬長出席APEC會議或博鰲論壇,亦曾多次藉機向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表達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議題為台灣生存發展關鍵議題,習近平也一再重申「不違背一中原則情況下作出妥善安排」。
今年5月金門「夏張會」,有關「台灣或兩岸共同加入區域經濟整合」議題更只剩下「亞投行」一項,張志軍主任答覆也和5月4日「朱習會」習近平的說法一樣,沒有特別新意。至於2014年「王張會」有關「台灣或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三次會議結論之落實,不但沒下文,到「夏張會」此一議題更不見蹤影,試問「台灣或兩岸共同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向來被視為台灣生存發展關鍵議題,在「兩岸事務首長會議」中一再遭拖延到最後竟議題消失,「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對台灣的實益與好處何在?又如何能寄望下一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
5月金門「夏張會」,有關「台灣或兩岸共同加入區域經濟整合」議題只剩下「亞投行」一項。(記者陳志曲攝)
後續兩岸兩會高層協商沒有配套召開,結論難以落實
「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只是達成原則性的結論獲共識,若要推動落實,往往需要雙方簽署協議彼此遵守、共同促成,才算會談結論加以落實。醞釀多時的「兩岸兩會高層會議」始終也只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去年一整年來海基會與海協會互訪交流頻密,奇怪的是,就是沒有針對「兩岸事務首長會議」結論,進一步舉行「兩岸兩會高層會議」將「結論」轉化成「協議」,使多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成效無法落實,流於空談而已。
北京只重視「政治對話」,強調「政治基礎」
事實上,每次召開「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前,雙方都針對相關議題進行磋商,使得會議能達成多項結論或共識。然而不得不指出,幾乎沒有一項結論或共識被完整落實下來或完成簽署協議,包括「台灣或兩岸共同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兩岸互設辦事處」、「陸客中轉」、ECFA後續協商等等皆然,甚至至今沒有一項被具體落實。
去年一整年來海基會與海協會互訪交流頻密,但就是沒有針對「兩岸事務首長會議」結論,將「結論」轉化成「協議」,使多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成效無法落實,流於空談。(記者劉信德攝)
綜合上述研判北京維繫「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兩岸制度化會談,並非著眼積極解決兩岸經貿或對台灣所關切議題,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兩岸「政治對話」,強調「政治基礎」,為未來政治協商與談判建立基礎。因此,這次「夏張會」其主要作用,仍在鞏固兩岸關係「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對「台灣參與國際事務」,「兩岸互設辦事處」、「陸客中轉」或「金門民生議題」等議題恐非北京對「兩岸事務首長會議」戰略構想,否則醞釀很久的第十一次「兩岸兩會高層會議」就應立即啟動推動落實結論。
(原文刊載於新台灣國策智庫通訊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