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人猴應對,你做對了嗎?

陳貞志/屏科大野保育所博士後研究員,裴家騏/屏科大野保所教授,李秋芳/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主任

前幾天在屏東發生了台灣獼猴咬傷路過民眾的事件,但除了民眾所受到的驚嚇及外傷外,多數人疏忽了獼猴可能傳染給人的疾病。獼猴可能攜帶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中,有些甚至可能造成人類的死亡。此外,台灣現在為狂犬病疫區,民眾在遭受任何動物的攻擊後,也都應該即時進行曝露後的狂犬病預防程序。

人猴共通疾病的預防,民眾跟衛生機構,做對了嗎?

台灣獼猴普遍出現在全島3,000公尺以下的山區。不少地方的農民都希望獼猴離他們的菓園越遠越好;基於健康的理由,我們也希望民眾能夠和獼猴保持距離,尤其是在獼猴密度高的遊憩地區(如:彰化二水、台南南化、高雄壽山和旗尾山、台東東河),因為民眾長期不當的餵食與接觸,導致獼猴行為改變,出現聚集等待餵食、主動索食或搶食、爭食之情形,甚至造成猴與猴、人與猴之間的肢體衝突日增,也因而大大增加了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播的風險。

多數人疏忽了獼猴可能傳染給人的疾病。獼猴可能攜帶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中,有些甚至可能造成人類的死亡。(記者張存薇攝)多數人疏忽了獼猴可能傳染給人的疾病。獼猴可能攜帶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中,有些甚至可能造成人類的死亡。(記者張存薇攝)

當心人畜共通傳染病

以寄生蟲來看,學術界在野生台灣獼猴身上已經發現到的人畜共通的寄生蟲有:人鞭蟲、腸結節蟲、福氏桿線蟲、多種具致病性之阿米巴原蟲、大腸纖毛蟲、胃蟲、絲狀蟲,和待確定物種的毛圓線蟲、特尼登線蟲、蛔蟲、蟯蟲、絛蟲。這些寄生蟲可經由被污染的土壤和水源或透過接觸傳染給人類,在人猴高度共處的環境中,傳染的機會特別高。

其中,人鞭蟲及阿米巴原蟲是獼猴群中最常見且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蟲,而人鞭蟲也是全世界人類寄生蟲感染率最高的線蟲之一,嚴重時會導致腹痛、下痢、噁心嘔吐及無食慾等症狀。還有,雖然桿線蟲感染後通常不嚴重,但若不治療,則可能會存在腸道中達數十年之久,並造成宿主許多腸胃道症狀,對免疫抑制或缺乏的病人,此寄生蟲甚至可能造成死亡。另外,在台灣獼猴身上發現的獼猴瘧原蟲(Plasmodium inui),近年在東南亞也已經發現對人類具有致病性的案例。

在病毒方面,現在已經確定台灣獼猴帶有獼猴疱疹B病毒和猿猴T細胞白血病病毒(STLV)這兩種對人類具潛在威脅的病毒。其中,對人類具高致死率的B病毒最應該受到重視,它也是政府公告的法定傳染病之一,因為台灣獼猴野生成年個體之感染率接近100%。當帶病毒的獼猴於緊迫或免疫抑制時,病毒被活化從口腔、結膜及生殖道中釋放出來,這個時候如果人類遭到抓咬傷,或黏膜接觸到獼猴的組織或分泌液時,就可能會受到感染;如人感染而未治療,其死亡率高達80%,若即時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則可大大降低感染的風險。雖然台灣至今未有任何人類感染B病毒之記錄,但於人猴活動都很頻繁的地方,仍然應該要加強宣導並積極建立預防或事件處理機制。

不要餵食,不要接近,不要接觸

一項印尼的研究發現,在馬來獼猴攻擊人的事件中,有一半以上是人餵食獼猴所引起的,獼猴主動攻擊只佔7%;而且,在其中48件人受傷的案例中,有45件當事人身上有攜帶食物。類似的情形亦發生在壽山,當地絕大多數獼猴對人的騷擾或攻擊行為,都是因為民眾先有不當的餵食或接觸行為,而後才造成的。因此,最有效的預防B病毒(或其他疾病)的做法就是「不要接近猴群或猴隻,更不要有接觸」,管理單位除了應持續宣導與執法管理外,民眾也須妥善保管食物,避免引來獼猴的搶食。

絕大多數獼猴對人的騷擾或攻擊行為,都是因為民眾先有不當的餵食或接觸行為,而後才造成的。(記者佟振國攝)絕大多數獼猴對人的騷擾或攻擊行為,都是因為民眾先有不當的餵食或接觸行為,而後才造成的。(記者佟振國攝)

至於一但發生傷害,則應該馬上沖洗傷口,沖洗時間應持續15分鐘。皮膚傷口建議以優碘、洗必太(chlorhexidine)來清洗,而眼睛或黏膜則以清水或無菌生理食鹽水來沖洗。同時,傷者應前往最近的醫療機構,告訴醫護人員所發生的情形,並接受必要的醫療。

其實,除了B病毒外,STLV也應該受到重視。證據顯示人類T淋巴細胞白血病(HTLV)為STLV跨越自然宿主感染至人類後演化而成,並導致人類的白血病及淋巴瘤,此現象令人想起在1980年代在非洲,當野生靈長類身上常見的猿猴免疫缺乏病毒(SIV),因為密切接觸而跨越物種屏障感染人類,並轉變成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之後持續在人類社會造成嚴重愛滋病的疫情。因此,實在不可不慎。

現有資料顯示,感染人類的1400多種病原中,人畜共通傳染病佔了其中的61%,而人類新興傳染病中更有超過70%是由接觸野生動物所導致。許多證據顯示,野生動物所攜帶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對公共衛生所造成的威脅日益嚴重,而氣候變遷、生態破壞、抗生素濫用、病原變異和國際交通都是增加新興傳染病發生的原因。因此為了降低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傳播機率,管理機構除需了解不同野生動物所攜帶之疾病外,更應主動且持續的進行疾病相關的監控。

我們無意危言聳聽,但確實擔心負面發展。或許有人會主張,既然有這麼多的風險,何不乾脆把這些遊憩區的獼猴都移除掉,或至少懲罰到牠們不敢再接近人類。我們的看法是,既然這些風險都是因人類而起,把氣出在猴子身上,不但不公平、不人道,也並非有效的解決之道,人類對自己不當的餵食與接觸行為的主動檢討和改善,才是釜底抽薪、人猴安全共處的做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