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彥
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權力關係正出現結構性轉變。在美、中國力差距逐漸縮小之際,雙方的「競」、「合」關係也跟著出現動態變化。華府與北京在國際金融、雙邊經貿、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等問題上,仍然維持合作關係;但在中國軍力擴張、亞太經貿整合路線、區域主導地位等方面的競爭,則有日漸白熱化的趨勢。當前美中關係發展及其牽動的區域情勢變化,主要包括幾部分:
一、中國提議的「新型大國關係」淪為外交口號
為了管理美中競合關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提出兩國應發展「新型大國關係」的建議,並且強調「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
但是美方對中國「新型大國關係」的提議,反應相當冷淡。歐巴馬政府官員迄今仍未直接使用「新型大國關係」一詞,而是提出「美中關係新模式」或「新的合作模式」等說法做為回應,原因在於華府認為北京提議的「新型大國關係」缺乏實質內涵。
北京對「新型大國關係」的主張,一直停留在原則性的表述,也就是重申雙方應增加互信、加強合作和對話、管控分歧這類的外交辭令。但是華府所謂的「美中關係新模式」,指的是中國必須採取具體行動,解決美方所關切的貿易失衡、網路安全、北韓核武、區域海洋爭端等問題。換言之,美國重視的是實質問題的解決,中國則是利用「新型大國關係」形塑雙方平起平坐的國際形象,兩國認知上的差異讓「新型大國關係」成為欠缺具體合作內容的外交口號。
美方對中國「新型大國關係」的提議,反應相當冷淡。歐巴馬政府官員迄今仍未直接使用「新型大國關係」一詞,而是提出「美中關係新模式」或「新的合作模式」等說法做為回應。(彭博)
二、美中結構性爭議短期內無法解決
美國和中國嘗試建立各種對話機制,管理雙方的競合關係,但最大問題在於許多傳統的爭議還沒有解決,新興爭議卻又不斷浮現。
在傳統競爭議題部分,包括雙邊貿易失衡、中國市場開放、人權問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長期以來一直是雙方爭辯和協商的焦點。另外,在新興競爭議題部分,像是中國透過網路竊取美方商業及軍事機密、中國宣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以及在南海島礁推動填海造陸計畫等,都讓原本複雜的美中關係雪上加霜。
觀察美、中之間的競爭議題,可發現不論是傳統或新興爭議,幾乎都牽涉到雙方政經制度差異和權力競爭關係,這些都屬於結構性問題,很難在短期內獲得根本解決。更重要的是,由於華府和北京缺乏戰略互信,任何一項爭議都可能因為突發狀況或意外事件的發生,讓雙方的競爭關係持續升高或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美國和中國嘗試建立各種對話機制,管理雙方的競合關係,但最大問題在於許多傳統的爭議還沒有解決,新興爭議卻又不斷浮現。圖為5月份美國國務卿凱瑞與李克強會晤。(AFP)
三、牽制中國擴張的區域連線逐漸成形
中國在國力崛起後,已著手對美國主導的區域經貿和金融秩序展開挑戰。具體的行動反映在北京宣佈籌募1000億美金,創設「亞投行」,推展所謂「一帶一路」計畫,目的是要在歐亞大陸建立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走廊和戰略合作地帶。這樣的動作讓美國開始加速推動「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談判,藉以建立一個排除中國參加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合作機制;同時,美國在亞洲地區的主要盟友—日本,也在今(2015)年5月宣佈投資1100億美金,將在未來五年提供亞洲國家基礎建設貸款援助,頗有和中國「亞投行」分庭抗禮的味道。
至於美國和中國在軍事安全領域的競爭,更是明顯。中國在南沙島礁推動大型填海造陸計畫,形同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建立的安全秩序。以永暑礁為例,在填海造陸後,島上不僅有可供海軍船艦停泊的碼頭,還有長達3000公尺的跑道,一旦部署戰鬥機或偵察機,將可為中國實際掌控南海提供必要的武力支援。
美國為了因應最新局勢發展,透過去年4月和菲律賓簽署的防禦合作協定,開始使用菲國境內8個軍事基地,對南海進行定期巡邏和監控。另外,美國也宣佈解除對越南的非殺傷性武器出口禁令,並且提供越南「金鯊級」(Metal Shark)巡邏艦及海洋偵蒐裝備。尤其今年2月菲律賓和越南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後,未來不能排除美、菲、越舉行三邊聯合軍演的可能性。
美國為了因應最新局勢發展,透過去年4月和菲律賓簽署的防禦合作協定,開始使用菲國境內8個軍事基地,對南海進行定期巡邏和監控。(AFP)
除此之外,美國也大力推動日本、印度、澳洲等國家和東協的防務串聯。日本已經宣佈提供越南、菲律賓海上巡邏艦艇;印度則在今年5月和越南簽署國防及海巡合作備忘錄,並派遣印度海軍艦隊訪問東協國家;澳洲也計劃在未來派遣飛機和船艦進入南海巡弋。
很明顯地,在中國國力崛起的同時,一個牽制中國擴張的區域性外交和軍事連線,正在美國主導下成形。而目的就在升高中國挑戰區域現狀的代價,避免中國以捍衛「核心利益」為由,在區域內進行無限的擴張。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國暨兩岸情勢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