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的日常》什麼樣的選舉制度比較好?(三)

選舉制度是人定的,制度因為不同的政治文化而有適應與不適應,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可能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沒有完美的制度,但每一次制度的修正,都有路徑依賴的特性。比較政治所習得的知識,畢竟是知識,如何運用,端看個人智慧了

李拓梓

前一段時間,有學者對不分區立委提出了「開放式政黨名單」(open party list)的建議,也得到幾位立委的支持,認為可以納入修憲考量。

混合制可以搭配開放式政黨名單嗎?

「開放式政黨名單」是比例代表選制(PR)下的一種分類,相對於由政黨來決定排序的「封閉式政黨名單」(close party list),給予選民更大的自主性來決定政黨名單的順序。這個做法可以降低黨對於比例代表名單的控制能力,也可以將選民認為不適合的政黨代表剔除於安全名單之外

選舉採區域與不分區「混合制」的國家不敢使用「開放式政黨名單」制度。原因當然不只是想當然爾的「政治算計」,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投兩張票已經很複雜,如果第二張票還要排順序,選票一張可能印出來會和報紙一樣大

2012年,台灣史上第一次正、副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民眾可領到的選票共有淺粉紅色的總統、副總統選票、淺黃色的區域立委選票,以及決定政黨不分區立委席次數的白色「政黨票」(圖)共3張。(圖:網路)2012年,台灣史上第一次正、副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民眾可領到的選票共有淺粉紅色的總統、副總統選票、淺黃色的區域立委選票,以及決定政黨不分區立委席次數的白色「政黨票」(圖)共3張。(圖:網路)

以民主的基本概念來說,怕麻煩當然不應該是制度改革的理由。但制度的改革者也確實應該要考慮到,過度複雜的選舉制度,只會提高民主的障礙,並沒有辦法如制度設計者心之所向的深化民主。

台灣的選舉制度經過重重考驗,比如去年的地方選舉,選民一次要投5張票,已經算是很複雜,每年中選會都要再三的說明有效票和無效票如何認定、投錯票箱算不算有效票。如果改成史無前例的混合制並開放比例代表名單,對於民主的促進是正面還是負面,我個人有點猶豫。

去年的地方選舉,選民一次要投5張票,已經算是很複雜,每年中選會都要再三的說明有效票和無效票如何認定、投錯票箱算不算有效票。(圖:中選會)去年的地方選舉,選民一次要投5張票,已經算是很複雜,每年中選會都要再三的說明有效票和無效票如何認定、投錯票箱算不算有效票。(圖:中選會)

甚且,比例代表名單如果排順序,實務政治上必定會和當年採用中選區的「單記非讓渡投票」(SNTV)一樣,黨內競爭比黨內競爭更激烈。如果和理應趨近中間的「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混合起來,會發生區域立委打黨外,不分區立委打黨內的問題,這兩個制度能不能混搭,實踐上似乎也令人疑慮。

候選人可以同時列名區域和不分區嗎?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在內閣制中,閣揆會由多數黨黨魁出任,但多數黨黨魁必須具有議員身份。所以有可能在極端狀況下,會發生多數黨黨魁落選,無法出任閣揆的情況。在有些混合制選舉制的國家中,對這些狀況會有補償措施,這個補償措施就叫做「復活制」。

「復活制」的意思,是讓選將可以同時列名在區域與不分區的名單中,這個做法除了可以解救偶而出現的倒霉黨魁外,還可以鼓勵小黨發展。小黨的人才少,主將如果投入區域選區,不容易當選,但如果放在不分區保障,區域又會碰到無人可站的窘境。若黨魁可以排在不分區安全名單,又能帶兵到區域打仗,就可以舒緩小黨的人才慌,日本有許多小黨,都是靠著這個制度而生存下來。

內閣制中,區域落選靠著復活制敗部復活的例子,則有前首相菅直人(圖),2014年國會大選中在選區落敗,但最後在比例代表中敗部復活。(圖:維基百科)內閣制中,區域落選靠著復活制敗部復活的例子,則有前首相菅直人(圖),2014年國會大選中在選區落敗,但最後在比例代表中敗部復活。(圖:維基百科)

其實台灣現在的小黨,應該要考慮推動「復活制」。因為以目前兩大黨之外政黨所提名的區域立委選將,知名度都有限,而且要找到十位候選人投入戰場,也沒那麼簡單。此外,小黨領袖又得為了要投入區域或不分區而猶豫不決。投入區域如同炮灰,投入不分區又好像坐享其成。如果可以推動「復活制」,讓他們同時名列區域與不分區,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尷尬。

台灣的小黨應該要考慮推動「復活制」。小黨領袖投入區域如同炮灰,投入不分區又好像坐享其成。如果可以推動「復活制」,讓他們同時名列區域與不分區,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尷尬。(圖:時代力量提供)台灣的小黨應該要考慮推動「復活制」。小黨領袖投入區域如同炮灰,投入不分區又好像坐享其成。如果可以推動「復活制」,讓他們同時名列區域與不分區,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尷尬。(圖:時代力量提供)

除了保障小黨外,「復活制」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保障了部分候選人當選意願,而讓他們有挑戰艱困選區的勇氣,讓單一選區經常因為政黨結構而「西線無戰事」的選區,也有成為激戰區的可能。想想看,如果重量級的政治領袖在得到不分區保障的狀況下,願意代表黨來挑戰艱困選區,是不是也是美事一樁呢?

選舉制度是人定的,制度因為不同的政治文化而有適應與不適應,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可能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沒有完美的制度,但每一次制度的修正,都有路徑依賴的特性,如果不考慮政治文化、路徑依賴而修改,就有「拿來主義」的嫌疑,憲法之所以被譏為拼裝車,正是因為如此。

比較政治所習得的知識,畢竟是知識,如何運用,就要看個人智慧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