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榛憶、張斐昕
臺大人文大樓案送北市府都審在即,引起社會注意,作為文學院學生自發組成的「人文復興青年陣線」,我們要向社會大眾說明此案的真實情況。
關於爭議的校門口基地問題,我們要說,自從帝大文政學部於1929年成立以來,文學院即坐落在臺大門口,椰林大道的入口意象缺不了文學院。在歷史軸線上,人文大樓在此興建即是建校精神的傳承,教育意義上也代表臺大重視人文學科,著力避免文學院邊緣化。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院邊緣化的危機,數十年來的空間困境可為明證。現在文學院各系所散落在校區四處,不僅借用校史館、國青研究生宿舍充作研究室與教室,甚至本部的建物狀況都非常差。人文大樓可以緩解現在緊繃的空間壓力,讓老舊建物得以修繕整理,提供更好的教研環境。
人文大樓在此興建即是建校精神的傳承,教育意義上也代表臺大重視人文學科,著力避免文學院邊緣化。(記者王敏為攝)
當然,任何新建物都需要與文化環境連結,這個基地上還有屬於臺大博物館群的農業陳列館,以及東側的人類學博物館與校史館。人文大樓建成後,除了可以連結這三處供大眾免費參觀的博物館,更可以讓人類學系師生直接負責人類學博物館的管理與導覽。如此在作為公眾開放的空間的同時,也兼容教育的需求與公共價值,此一建築群亦將形成更富文化氣息的「人文帶」。
最後,興建人文大樓,具有深厚的民主意義以及人本關懷。當初人類學、哲學兩系是因為建設的承諾與決議而移居水源校區,討論、更改設計的時間成本是他們在承受,而現在經歷過校內與公開40多次的會議,走過民主程序,已經達到共識,沒有理由繼續拖延。
基於以上理由,我們呼籲社會正視文學院兼具教育公共性的需求問題,肯定臺大重視人文精神的發展願景。我們全力支持依循民主原則、珍視眾人意見並真誠溝通協調達至共識的人文大樓建案,並期盼它盡速落成。
(臺大文學院學生會會長、人文復興青年陣線召集人)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