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宗教團體善款運用的新聞,引起社會輿論廣泛討論,也讓我想起恆春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恆基)籌募善款的點點滴滴。
恆基是由一群來自北歐的醫療傳教士所設立,60年前在整個台灣社會物資都普遍缺乏的年代,落山風吹拂下的恆春是落後中的落後。但這一群跨海來台的傳教士,在蓽路藍縷中創建了恆基,在台灣的最南端負起偏鄉醫療的重責大任。何其有幸,筆者在10年前也跟隨前輩服侍的腳步,加入服務的行列;之後更受到團隊的推舉,而成為恆春基督教醫院董事會成員之一。
1999年,恆基為了要籌建急診大樓,卻苦無經費,遂決定與統一超商共同舉辦募款公益活動,當時這句打得響亮的「搶救台灣尾,點出希望的燈」slogan,便是筆者靈機一動想出來的口號。
恆春基督教醫院的醫療資源貧乏,院內的眼科設備也是由私人企業捐贈。(資料照,記者蔡宗憲攝)
然在準備與超商合作之初,我們董事會成員也全程參與了整個活動的策劃過程。我們自己用電腦打字撰寫企劃案,再拿著企劃書到統一公司,說服他們讓恆基在超商設置募款箱。且在公益活動開跑之後,我們個個拿著募款箱走上街頭募款,每天都忙到三更半夜才得以休息。
提及這段陳年往事,沒什麼特別的用意,只是當社會各界多在質疑財團法人基金會的善款用途之際,心有所感地想著:在城鄉差距如此巨大的台灣社會,是否能對於善款的捐助去向,有一個更透明的機制來進行監督和分配;是否能讓善款的用途,更著重在被捐助者身上;是否能讓偏鄉的資源更豐厚一些。
雖說愛心無法量化,但在凡事講求數據的現代社會,對於財團法人的監督工程,是否也能像各級醫院的評鑑制度一般,儘量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來進行量化,除了詳列善款的來源和用途之外,也能針對服務品質、當地的生活水平、被照顧者的層面……,制定一個評鑑標準,定期追蹤、定期公佈,一來提升服務品質,同時也讓捐款人的善心用到適當的地方。
正值政府修改相關法令之際,我們期待有一個機構出現,把評鑑的機制列入法源之一,讓資源得以發揮到最完善的境界。
(恆春基督教醫院董事)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