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梭
電影《金牌特務》"Manners maketh man" 說:「懂得如何調一杯好喝的馬丁尼才算得上紳士」。
然而要調出一杯好喝的馬丁尼是能有多困難?
關於馬丁尼最早的紙本記載始自1883年,一成不變的配方就是琴酒(Gin)和苦艾酒(Vermouth);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馬丁尼調法。
馬丁尼的名人愛好者們
詹姆士龐德在《皇家夜總會》裡用琴酒、伏特加及麗葉酒(Lillet)以"shake"的方式調製;英國首相邱吉爾和驚悚大師希區考克喜歡一邊喝冰鎮後的琴酒,一邊看著苦艾酒;醉漢文豪海明威只喝琴酒跟苦艾酒15比1的馬丁尼;美國總統羅斯福甚至在史達林會議還隨身帶著馬丁尼用具,琴酒跟苦艾酒是2比1的比例,加上橄欖跟檸檬皮;《美味關係》裡的Julia Child的家政婦版馬丁尼,把苦艾酒倒進裝有大冰塊的杯子,表面再加一點琴酒,而伊莉莎白二世女皇偏好的馬丁尼是用Gordon's琴酒加上三片檸檬。
《金牌特務》裡脫胎換骨的小屁孩伊格西在點酒的時候叮囑服務生:「要琴酒不要伏特加,看一眼未開瓶的苦艾酒,加冰攪拌10秒鐘」。
" I'll have a Martini. Gin, not vodka, of course, stirred for 10seconds while glancing at an unopened bottle of vermouth. "
只是將琴酒加冰塊攪拌10秒,然後一邊看著苦艾酒就能變出馬丁尼,這樣看來,成為一位紳士哪裡會有難度?照這個邏輯,麵粉跟雞蛋攪混在一起放進烤箱半小時就能做麵包,所以人人都是吳寶春師傅嗎?當然不是。(不把苦艾酒加進琴酒,代表伊格西想喝的是非常辛口的馬丁尼,一般稱作Dry Martini,或是Churchill Martini)
苦艾酒大部分是拿葡萄酒為基底加上草本原料(主要是wormwood苦艾草)及酒精調合而成,一開始是歐洲人製以開胃或幫助消化用途。後來與許多酒類組合出「曼哈頓」、「布朗克斯」等諸多經典調酒。然而,苦艾酒畢竟是拿葡萄酒為原料去製作,即便提高酒精濃度,開瓶後長時間與空氣接觸和溫度影響還是容易對酒質產生變化;至於變好變壞,倒也無從論定。琴酒幾乎是倫敦英紳的代名詞,杜松子浸泡在烈酒裡釋出的風味,堅毅不失細膩;層疊而出的各式花香、柑橘、藥草滋味,像是電影裡紳士特務的形象,以清朝文紳龔自珍的詩來擬喻,大概就是「亦狂亦俠亦溫文」。
琴酒源自荷蘭,在英國立基,到美國發揚光大;發展至今各式品牌及種類繁多。要想調出一杯好的馬丁尼,需要瞭解每瓶琴酒的特色並且知道該如何與各異的苦艾酒搭配;要說廚師是「火的術士」,那麼調酒師則是「水的使徒」。倚著吧檯坐下,調酒師熟稔優雅的動作是紳士,看他們觀察來客的舉止喜好又像特務。
「懂得如何調一杯好喝的馬丁尼才算得上紳士」,文眼其實落在「懂得如何」;懂得選擇琴酒與苦艾酒的組合,懂得控制冰塊在攪拌過程中融化釋水的程度。經過嚴峻的訓練才能成為"Kingsman",才能懂得如何漂亮地處理任務。紅白酒、威士忌甚至是啤酒都有其適飲溫度,馬丁尼當然也是;酒之所以會有各式氣味是因為製造過程中產生的酯類,在不同的溫度下所釋放出的香氣也不盡相同。屬於短飲型調酒的馬丁尼,尤其重視飲用時的溫度;機會需要把握,一杯美味的調酒當然也有它最適宜的時序;即使是馬丁尼,亦能變化出迥異的面貌。
除了大不列顛,法國也有充滿葡萄花香的G’Vine琴酒,德國黑森林裡香氣豐沛的Monkey47琴酒,來自舊金山啤酒廠生產口感排山倒海的Junipero琴酒;每處酒廠都以各自不同的手法詮釋琴酒。
成為一位紳士或許不容易,但至少我們能夠從品味一杯馬丁尼開始。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 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