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瓶中魚」報導引發社會關注,姑且不論是否有虐魚之嫌(需從生物福祉、科學角度等做客觀判斷),會想養魚無非是喜歡看到魚兒在魚缸中悠游自在,透過餵食過程可以與魚兒產生互動,尤其在自己細心照顧下看到魚兒像自己小孩般一天天健康長大,甚至繁衍出下一代會有種莫名的感動,讓生活在都會區的飼主於工作忙碌之餘獲得適時舒壓,具有療癒的效果,甚至成為創作的靈感來源。
正因為養魚帶來許多好處,讓「觀賞水族」在全球許多地區與國家成為僅次於犬貓的第三大寵物市場,以及宅經濟、身心紓壓等風潮下的明星產業,所帶動的總產值估計高達150億美元,為此台灣政府還計畫將觀賞魚產業列入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優先示範項目,並喊出成為亞太觀賞水族營運中心的口號,全力推動。
而業者為了搶奪商機更是卯足勁推出各式各樣的水族缸(箱)來吸引消費者眼光,也販賣所謂的「生態瓶」養魚或「瓶中魚」這種懶人養魚法,強調不需要餵食、換水、加水就可以輕鬆享受養魚的樂趣,卻忽略在這種密閉空間裡面想要維持生態平衡(涉及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的良性循環)並不容易;不僅魚兒種類、體型、數量等都受到侷限,且容易因光照、溫度等變化而死亡,無法長時間存活,很難享受如使用開放水族缸養魚同等樂趣,已經有不少飼主在網路上分享類似蓄養經驗,唯失敗多於成功。失敗原因在於該封閉生態瓶是否具備完整的生態系統,想嚐試的消費者還是要多方詢問,以免因瓶內生物頻頻死亡而失去養魚樂趣。
養魚應該如飼養其他寵物般,透過互動與關懷來建立感情療癒心靈,如果嫌麻煩不如透過電腦養魚軟體來獲得趣味,消費者如果真要享受如魚兒般悠遊自在紓解生活壓力,還是應該選擇可以互動的水族缸(箱)蓄養方式,相信會有不同的養魚體驗。在凡事講求效率快速的今日,有時放慢腳步反而可以欣賞到不同的風景(想想你有多久沒有聽過蟲鳴鳥叫的聲音了?),而每天奔走在吵雜喧囂的都市街頭,若能聽到一聲蟲鳴鳥叫妳也會微笑不是嗎?養魚亦應做如是觀!
(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