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中國正積極擴建南海西沙永興島,並企圖將台灣海峽和南海內海化,而美國除主張南海為公海外,也積極透過菲律賓、越南全力圍度堵中國,中美在南海的博奕方興未艾。從南海、東海、北極、福克蘭群島、北方四島、獨(竹)島及沖之鳥礁等一連串有關海域爭端,已經在向世人宣告新海權時代的來臨。台灣該如何善用柔性權力,透過合縱連橫參與這場賽局而非僅是旁觀者,需要高度的智慧和完備的戰略思維,遺憾的是,台灣政客關心的只是下次的選舉。
為迎向大海洋時代,各沿海國家紛紛制定新的海洋戰略,擴大對海洋的開發與掌控。不只英國把發展海洋科學作為迎接新世紀的一次革命;歐盟也企圖提高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的領導與競爭力;美國和日本更將其列為國家重要長期發展戰略,並試圖在新一輪國際海洋競爭中搶得先機,而台灣卻像局外人般以不變應萬變。
台灣位處亞洲太平洋之樞紐,海洋資源豐富,明顯具備發展海洋產業的先天優勢,尤其海洋蘊藏豐富的再生能源,正是9成以上能源需仰賴進口的台灣所最迫切需要發展的項目,卻因為政府長期「重陸輕海」思維,讓台灣只是個海島國家。無論是陳前總統的「海洋立國」,還是馬總統的「海洋興國」都是口號多於行動,經過這麼多年台灣這艘船還停靠在岸邊,如台灣成功號般閒置。目前除了成立充滿爭議的「海洋委員會」(問題癥結不在位階高低而是組織架構不完整)外,幾乎看不出有何具體的實際績效,讓台灣可以在未來激烈的海洋資源競逐中,找到利基和有利的定位。
檢視當前台灣在處理海洋事務上確實存在諸多缺失與困境包括:我國專屬管轄海域與日本、菲律賓、中國等海域多所重疊,海域劃界紛爭不斷,卻未見政府積極折衝;海洋涉外、談判、科技等人才及經費嚴重缺乏(2012年我國海洋科技發展經費僅3.28億元新台幣與美國政府花在海洋科技研發費用達270億美元相距甚遠);參與國際合作能量不足;主事者習慣於陸域思維不重視海洋事務;海洋事務管理權責分散分工不明確,導致管理機能失效;海洋與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漁業資源過度開發;海洋產業規劃不當,導致不同用海產業間衝突不斷;海洋行政資源長期遭壟斷等等,牽絆了台灣向海洋伸展的腳步。
海洋這塊「藍色國土」關係台灣未來的生存發展。台灣要突破困局需要有新的海洋思維和戰略,來因應詭譎多變的海上風雲,尤其在反恐、防災、區域經貿合作、海上維安,漁業資源養護等議題上,台灣是可以找到著力點而不是旁觀者。對於新海洋政策擬定應包括:建立兼容並蓄的「海陸平衡」思維;積極培育海洋科技暨談判人才,主動參與國際海洋相關事務;將海洋經濟發展視為新經濟引擎,制定出我國海洋產業總體發展政策;加大海洋環境保護投入,規劃海洋保育專區,保障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海洋管理效率與加強海洋思維的全民教育,深耕海洋文化;推動行政革新用人唯才等,台灣需要有遠見的國家領導人(無關性別)做好迎接大海洋時代的來臨,問題是我們有嗎?
(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