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連勝文神話後的宗教意義

圖為連勝文「散播希望的種子」文宣(記者陳彥廷攝)圖為連勝文「散播希望的種子」文宣(記者陳彥廷攝)

◎靜傑

連勝文在競選總部發放的文宣《散播希望的種子》當中,竟然以「釋迦牟尼從王子的權貴,走向渡化眾生,耶穌基督從木匠的平凡,開啟信望愛的大道,人的價值不在出身,而在於責任與態度」等言語,想爭取民眾支持。雖然這一宣傳令人傻眼,但也提出一個觀點讓我們可以深入思考台灣宗教團體存在的意義。

 

連勝文使用宗教符號的意圖是正當化自己的存在,無論是「上帝留他下來目的論」或是「釋迦耶穌出身無用論」,都是為了正當化自己出身連家的事實。但這造成的效果比「以私德論公事」更為嚴重,而是「僭取超越價值以補充個體在世存有的價值虧空」,進而以此「補充了超越價值的在世存有」爭取掌握世俗政治權力,同時迴避掉人民對連家的批評背後的轉型正義「現世價值主張」。至此我們可以看見,連勝文在文宣中的宗教符號使用,有「重塑聖王」的精神衝動,這對台灣民主的進展不只無益,甚且有害。

原本宗教自由的理念是為了不讓宗教信徒受政府迫害,但在今天的台灣卻是政治人物挾持宗教爭奪政府大位,說不定還挾著「宗教自由」之名。如此一來,政教關係勢必混淆,一方面阻礙了政治的公共性承擔,另一方面也妨礙了宗教應得的公共性保障(即宗教自由)。

為什麼台灣的宗教團體對於這個有害自身的現象毫無反應?這牽涉到台灣長年來扭曲的政教關係。簡言之,自從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便施行國家掌控宗教遂行社會控制的方針,這樣的大環境無法讓宗教義理得到辯論、無法讓宗教信徒進行認識與行動上的抉擇,導致多數宗教信徒都不可能讓信仰在精神與思想上深入地扎根,久而久之,釋迦或是耶穌被人拿去當作口實便也無所謂了。

或許也因此,台灣宗教界在爭取社會認同上不遺餘力,卻忘了仔細審視爭取人氣所付出的代價。當佛理被削減為靜思語、轉為口號掛在大小店家的牆上,或是當基督教義被簡化為信望愛、再轉化為「信上帝、生後生」之類的利益誘惑,這樣的信仰群體當然不會有足夠的精神力量,來抵抗大眾媒體強勢塑造的政治明星誤用甚至濫用宗教符號。更不要說某些宗教團體更是以勾搭政治團體大跳探戈為尚,讓候選人吃一下豆腐搞不好還暗爽不已。但這些宗教團體的頭人願意付這種代價,不代表團體中的信徒就應該被迫付出這樣的代價,更不代表台灣整體公民社會必須被迫付出政教分離原則破滅的代價。

如今候選人以僭用釋迦、耶穌之名的方式「喝佛罵祖」,宗教團體必須出面要求候選人不要再犯,給予起碼的尊重。候選人必須認清自己的身分是政治人物,有政治上必須捍衛的現代民主社會價值,要正當化自己對其他人的支持,就表達支持的理由,不要拖佛教下水;要正當化自己權貴的出身,就講清楚自己的價值,不要把佛祖和基督都拖下水。否則在台北市長選舉的決斷中,或許選民得認清:我們在決斷的,還包括了是否任由憲法保障的宗教自由不斷受到侵蝕。

(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