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法國人對「油品」的堅持

在法國,名廚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行業,其地位不亞於名文學家,他們都是菁英文化的承續者,以及高階流行品味的定義者。(路透)在法國,名廚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行業,其地位不亞於名文學家,他們都是菁英文化的承續者,以及高階流行品味的定義者。(路透)

◎佛國喬

某法國麵包品牌剛在台北推出複合式餐廳時,找了很多美食記者及藝人來背書,這些人把產品美味講得天花亂墜,賣得超貴;但其實那在法國不過就像是台灣的7-11。(法新社)某法國麵包品牌剛在台北推出複合式餐廳時,找了很多美食記者及藝人來背書,這些人把產品美味講得天花亂墜,賣得超貴;但其實那在法國不過就像是台灣的7-11。(法新社)

在法國,名廚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行業,其地位不亞於名文學家,他們都是菁英文化的承續者,以及高階流行品味的定義者。

Guy Martin是法國目前最常出現在螢光幕的名廚之一,由於對摩洛哥文化及風光的愛好,他經常至該法國前殖民地旅行,並且在那邊挖掘一項當地傳統油品:摩洛哥堅果油(Huile d'argane)。

他是第一個以此油品為號召進行料理創作的米其林名廚,再加上他在螢光幕的推銷,此油品價格在歐洲飆升。他是這樣做節目的:站在一顆美麗堅果樹旁,用臉龐感受著當地無可取代的風土(terroir),然後講出像詩的咏嘆……我們甚至在果實還沒結,就已經迷上了果壓出來的油。接著他用品酒的態度進行品油。

幾乎所有的摩洛哥堅果油都是出自偏鄉小農,製程完全依賴當地婦女的手工合作社。由於歐洲的搶購,不僅合作社有財力辦起婦女識字班,這些婦女家中的電視也幾乎都是來自她們這項收入。她們自己都感受到女權的提昇。

我們也許可以簡化地這麼說,真正在乎料理的人,是會計較所有的食材,連用什麼油都算是創作的一部份;真正在乎油品的人,是不會去碰觸那種食品工業等級的油品;美食界透過食材的鑑賞能力,是可以去提高少許產地的價格,進而保存當地的勞動傳統及土地風光。更簡化地說,台灣農作文化的永續,背後要有一個懂得品味的消費社會。

講3個小故事,看看我們台灣離品味社會還很遠:

台灣人吃慣了人工香草,我有一朋友使用真正的香草做甜點,結果被消費者打槍說,「生菇了還拿出來賣?」多數台灣人不識真香草味道,但在法國最廉價的超市都有在賣香草莢。

某法國麵包品牌剛在台北推出複合式餐廳時,找了很多美食記者及藝人來背書,這些人把產品美味講得天花亂墜,賣得超貴;但其實那在法國不過就像是台灣的7-11,從來是與精緻或高貴無關,但已經騙倒一片潘仔級的台北貴婦。

多年前,一位留學法國藍帶的台灣廚師滿腔熱血,應徵到台灣數一數二的法式餐廳。有一日他認真地在熬雞湯,老闆進來嚇一跳:「你用雞湯塊就好了!」該廚師回:「可是法國是這樣教的,要用老母雞。」老闆怒回:「你不懂,台灣人就是愛喝雞湯塊的雞湯。」

從這些小故事可以知道,台灣的名廚們可能自己就自外於品味,回收油及飼料油混入食品用油,這種醜聞發生在工業食品與低價攤販是尚可理解的,但高級手工餅店與高級餐廳也使用這種油,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些店的主廚在採購後,不會自己嚐一嚐這個油品及不及格嗎?更何況,油品即使是貴了2倍,佔食材成本比例也是很低的,更不用說佔售價比例。

當法國的食神掉星後會去自殺,台灣的食神用餿油,只要事後打折大家就好棒棒;當法國的名廚在琢磨如何使用一項油品來創作時,台灣的名廚餐廳還在用食品工業用油;當法國的名廚借用其品味領導地位,讓某些農產品得以高貴化,以協助前殖民地小農經濟能力的提昇,台灣的農委會還在思考怎麼降低成本,而主張要引入中國農工(其實,真正的降低成本就是想直接進口中國農產品)。

台灣的頂級餐廳不計較產地嗎?還是會計較,但大多是標示日本及法國產地,我們台灣還在等待我們自己的Guy Martin。

(部落客、本文經同意轉自作者臉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