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宏
事隔25年後無殼蝸牛運動再起,其中住宅的議題對於障礙者來說,是經濟條件上買不起,而無障礙住宅也租不到,處在雙重弱勢的情境中。因為障礙者的勞動處境,是常態性的失業與低薪狀態,重度障礙者更是長期被列為「非勞動力人口」,而無工作機會。但跟多數人一樣,我們期望能自由選擇地居住在社區,而非只有機構或原生家庭為選擇項目。
由於身為重度障礙輪椅使用者的我,在空間的需求上必須有輪椅迴轉空間,以及無障礙環境,但放眼現今的出租市場能夠具備無障礙規格的住宅,屈指可數,即使有幸承租到,自然也是所費不貲。社會住宅儼然已經成為障礙者住屋需求上的一個期盼。
之前參加過幾場社會住宅的公聽會,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空軍總部開發會議上,一位學者語帶調侃的說,「把這樣一塊精華地段上的土地蓋成社會住宅,好比是把好好的一塊西裝布,拿去做成內褲一般,不合經濟效益。」就因為這樣的思維邏輯,使得目前規劃中的社會住宅都位居於城市邊緣,這讓最常使用捷運作為交通工具的輪椅族來說,幾乎就像住在機構一樣,無法自由移動。
我對社會住宅的想像是,希望像成人般自主過日子。所以要有「混居」精神,除障礙類別混居外,更應該與年輕人或有錢人混居。此外,我也更希望社會服務的支持,是以尊重障礙者出發而非形成對住民的控管制度。
最後,對於社宅量的需求,我建議從目前高空屋現況著手,應該用更佳的租屋政策鼓勵囤房者釋出空屋作為社宅,這樣既可免去徵地興建的緩慢程序、也可不侵佔破壞現有土地。
(異於常人算障團成員、重度障礙者、肌肉萎縮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