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候選人的政治理念應受檢驗

◎趙祥亨

九合一選舉台北市戰況緊張,近日柯文哲「讚蔣風波引起社會大眾騷動,並再度挑起台灣人最敏感的政治歷史解讀。然而,姑且不論柯發言內容是否正確,他的言論實實在在地敲醒了作為選民的我們,心中期待的政治本質。

現代民主政治大體就是選舉政治,每逢大小選舉候選人紛紛提出的政見,大從城市再造,小從腳踏車治理,都隱含著參選人的政治理念。筆者以為,政治家的職責在於提出方向性的政治理念,而非如工匠般單純修繕破損的都市問題。然而,參選者選前說一套選後做一套的現象已經讓選民無所適從,對此,我們理當從檢驗政治理念的途徑切入判讀。

首要之法是前後一貫的邏輯性。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常會漫天開價,必然會兌現他的政見,因此我們應當在選舉時觀察候選人的政見本身是否衝突。譬如,抑制房價所代表的政治理念為消弭階級差異的左派思想,必然與右派資本主義的調低利率政策相衝突,這樣的衝突便是政治人物矛盾之所在,也是人民在選前可以解構政客的鎖鑰。

此外,政治人物的每一句話、每個行動也透露著政治理念。一個倡揚人權的候選人,必然不會只褒揚舊時代的威權統治者,而否定對人權戕害的歷史舊業。當前後言論有所矛盾時,即代表前後的政治理念出現衝突,言行不一貫的邏輯性便出現瑕疵,此時,雪亮眼睛的人民當可察覺,並在投票時作出正確的決定。當然,乍看前後不一致的言論,若有可驗證邏輯性的辯駁說詞,便可充份地說服選民,但是政治人物必須得自行提出相當強力的政治理念,來證明其自身邏輯的前後一貫,且舉證責任不該是由幕僚或支持群眾來粉飾圓說。

最後,所謂的選舉政治,理當是政治家提出他的政治理念,透過選舉以獲得人民的認同之過程。此說如同公民團體聯合聲明所言,「政治人物在政策與日常實作中展現的價值與理念,才是辨別優劣得到選民認可的重要基礎。」只要有清楚且一致的政治理念,即使不受人民認同而輸了選舉,也比訛詐勝選來得光榮。若政治人物不能維持自身一貫的政治理念,沒有禁得起檢驗的邏輯,那麼,我們能期待上台後的他們,帶給我們真實無妄的進步政策嗎?你我須知,錯誤的政策比洪水猛獸更可怕。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