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自由廣場》台灣經濟 已離真正的國際化很遠

◎ 黃天麟

台灣面積只有36000平方公里,又缺少自然資源,要養活2300萬人口,但在1980年代台灣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模範生,靠的是自由化、全球化,加上勤勉努力向上的人民。MIT產品銷遍全球,經濟自由化的程度一向都名列前矛(2014年第14名)遠高於日本(20名)、韓國(29名),1990年台灣外匯存底在全世界僅次於日本,GDP也在1999年擠進全世界第17名。

不幸的是,台灣這一國際化路線,1990年代中期就被當時主控台灣話語權的傾中藍媒,有意的、計畫性的扭曲,將中國市場視為全球市場,塑造出若不經由中國,即無國際化,台灣經濟就會被邊緣化的謬論。台灣經建藍圖也為此做大幅度的調整,生產基地由台灣轉移中國,貿易的主要對象亦由美日歐轉進中國。2008年中國國民黨馬政權執政,進一步將中國做為台灣經濟的核心,一切經建計畫都必須與中國掛勾,ECFA、服貿、貨貿、自經區,其背後就是中國。到了2010年,台灣對中國之直接投資已占全體對外投資的84%,出口的42%是輸往中國,台灣經濟已離真正的國際化甚遠。
  高雄港。(資料照,記者黃建華攝)

問題是馬政府的融中政策,及扁政府的積極開放,都未帶給台灣經濟任何活水,只帶來了失業、實質薪資縮水(退回十六年前水準)、經濟成長動能的頓挫。一中市場化的過程中,台灣的GDP成長率由過去的中高度成長6.4%(1990年代),下降到4.42%(2000~2007),馬政府時期(2008~2014)再下跌至2.9%,締造了另一經濟奇蹟─「悶經濟」。22K的陰影下,台灣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亡羊補牢時猶未晚,台灣的領導者及經濟領域學官,必須了解:「台灣在國際化過程中有一限界,即台灣可向全世界開放,唯獨對中國必須有所限縮。台灣可以與全世界的任何國家談經濟整合、簽FTA,唯獨不能與中國奢談整合」。理由的絕大部分是先天的,有一部分即是後天。先天的阻隔是,因為兩岸語言、文化相同,且大小過於懸殊。此種語文相同,大小懸殊的經濟體之結合,必使小經濟體的人才、資金流向大經濟體,激發「中樞─邊陲」的效應。後天的因素即是人為的。是中國不惜以武力「解放台灣」,並以「以經促統」為兩岸交流最高指導原則。這就是過去15年的融中政策,不但未使台灣經濟飛黃騰達,反而呈現出22K悶經濟的主要原因。

明乎此,國人就應可了解,要讓台灣恢復生機,重現過去亞洲四小龍龍首的唯一方法,就是恢復真正國際化的路線。換言之,「沒有一中市場」的國際化路線,是台灣經濟起死回生的唯一道路。(作者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及總統府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