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頭髮政治學

■李立偉

從鄭成功到鄭經,其實都試圖和清政府展開和談,卻沒有什麼進展,關鍵就在於頭髮的問題談不攏。無論清朝願意提供明鄭家族多麼豐碩的利益,卻老是在剃髮與不剃髮的環節上,各有堅持,互不相讓。按照滿清的傳統,男人是要剃髮留辮的,明鄭堅持不剃髮留辮,即是在維護以漢族倫理道德為正統的文化信念,維繫著明朝正朔,謹記著儒教的訓詞。

頭髮不只是頭髮,在十七世紀的海峽兩岸,頭髮成為政治與文化的鬥爭場域。頭髮一直是戰場,即使是二十世紀的台灣,我們一樣走過了男生理三分頭、女生留西瓜皮的時代,因為頭髮的長度與社會秩序成反比,警察除了抓小偷,還要上街抓頭髮。就算是八○年代末期,解除了頭髮的禁令,我們的學子也沒有脫離三分頭和西瓜皮的命運,至少如我,七年級前段班,都還目睹過訓導主任拿起剪刀充當理髮師,也曾有過和教官斤斤計較頭髮耳上、耳下幾公分的歲月。

他們總有一套標準,準確到可以用一把十五公分的尺來衡量,什麼叫做有朝氣,什麼叫做生活靡爛,什麼是亂七八糟,什麼是整齊如一。頭髮的形式從古自今何嘗又有一套真正的標準?今天,假如一位中學生剃了髮留了辮子到學校來,大概要遭受嚴刑峻罰,然而他卻會是清政府眼中堂堂正正的好學生、好國民。

教育不應該是規訓,校園也不應該連頭髮的可能性都無法容忍,日前教育部宣布禁止公立學校規定學生的髮型,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如果教育部不願意認真督導,只是喊喊友善校園的口號,各個學校是不是真正能貫徹理念?抑或各級學校依舊是山大王,就像是體罰、能力分班的情事還是在上演。

頭髮是教育部、中學訓導人員、學生三方的戰場,這是十足的頭髮政治學,中學校園裡,還有很多類似頭髮的人權與正義的鬥爭要進行,校園的體質與文化也要改變,教育部沒有置身事外的理由。

(作者為高中實習老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