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國內音樂教育之省思/音樂神童 還是演奏機器?

■王尚文

來自台灣的八位小朋友,在義大利第十五屆巴力塔青年音樂家國際大賽鋼琴組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某大報以醒目的標題報導「我八鋼琴小神童,義國奪大獎」,「台灣音樂教育的成功,在義大利大放異彩」。這些奔放的詞語,在頻頻受到國際上不公平政治打壓的台灣人看來,的確令人與有榮焉。然而該報導背後的思考模式,卻深深值得吾人深思。第一是「音樂小神童」的問題;第二:這個事件能代表台灣音樂教育的成功嗎?

台灣音樂教育的「特色」,莫過於行之有年的音樂「資優班」。早年政府為了「提升」音樂教育的素質,特別在重點學校設立了所謂的「音樂資優班」。這些「資優班」裡的同學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才得其一,甚至父母要走後門才有辦法得其門而入。

這些所謂的「神童」、「資優生」,平時接受大量的樂器演奏訓練,而這些訓練的時間自然便壓縮到他們學習其他科目的時間。所以一個人如果從國小開始就讀音樂資優班,一直到大學音樂系畢業,大部份經由這條「生產線」生產出來的人,除了主修樂器還可以之外,其它的能力一般而言都比其他同齡的人遜色。可是由於他們從小頂著「神童」光環,所以不會意識到自己是競爭力較弱的一群,再加上從小備受呵護,EQ普遍也比較不足。

幾十年的音樂資優教育之下,事實上台灣養成的大師級演奏家屈指可數,可是卻造成「樂盲╱演奏機器」的極端對比現象。顯然台灣的音樂教育應該多在全面性與基礎性上下工夫,才是長久之策,而非深陷於「音樂神童」的迷思中。(作者就讀德國柏林鴻博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博士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