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基改食品爭議啟示錄

■彭作奎

根據近日外電報導,英國研究人員在餵食老鼠以基因改造玉米為主食的食物後,發現這些老鼠的腎臟產生病變,而且血液成分出現較多的有害化學物質,引起外界擔心人類也可能因為食用基改食物而受到影響。雖然孟山都公司聲稱,老鼠的異常狀況並無意義,屬於機率問題。但外漏的報告屬生產公司內部機密文件,研究結論的可信度很高,勢將再引發新一波抗拒基改食品的運動。

美國為基因改造產品的最大出口國,但美國並未訂定特別之貿易管理規範。日本是目前基因改造產品的最大進口國,主要包括大豆、玉米、油菜籽、番茄、棉花及馬鈴薯。基於目前科學無法驗證生物科技產品是否對人體與環境有害,日本及歐盟對相關產品均給予嚴格管理,並加以標示,以維護消費者選擇的權利;歐洲在許可基因改造產品上市時,常考量文化倫理背景,並設立生物科技產品風險評估專責機構,以提供科學實證。

台灣本身尚未有基因改造食品核准上市,對基因改造產品之管理,係以進口食品與飼料安全管理為主。台灣每年進口的玉米及大豆約有三成是基因改造作物,目前規定基因改造食品上架,必須標示;但目前有少數進口基因改造食品未依規定標示。

全世界生物科技有關產業之產值甚大,其中以醫療方面生技產業占五十四%為最大宗。雖然農業為最早的生命科學產業,但農業生技產業之產值約占十三%左右,且未明顯增加。主要是在全球消費者與生態人士的疑慮與關切下,已明顯影響各國政府與企業對農業生物科技發展預算的編列與投資的意願。

從科技創新管理角度觀之,基因改造食品的「技術風險」頗高,研發時間長,但以農業生物科技作為企業核心產品的門檻不高;就消費言,基因改造產品的替代品很多,「市場風險」高;就技術面言,相同基因改造產品可用不同的生物技術加以生產,極易產生產品的競爭,以致某項技術專利的獲利能力不易保障,加以食品附加價值不高,要「企業家」以高價購買農業生物技術投資生產,意願相當保留。

在農業科技商品化困難的情況下,政府目前想把農業研發單位「法人化」的做法,宜再妥善思考,同時應再審慎評估農業生物科技研發重點,以免阻斷小農經濟體制下「農家」技術進步的來源,並減少不具產業化潛力技術的研發。(作者為前農委會主委,現任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副校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