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力玄
上週末為響應二月廿一日世界母語日而在華山舉辦的「Tâigí FLOW 生活節」可說是台語家庭的「大鬧熱」,大家出席踴躍,但孩子最期待的劇場「虎姑婆」卻讓我們大失所望。
台語家庭用台語育兒過生活,平時在華語強勢環境裡奮力為孩子找尋母語資源,難得政府投入資源辦台語活動,下午的「虎姑婆」竟以全華語開場,這代表主辦單位沒盡到語言意識的溝通責任(生活節,顧名思義不能只有「表演」才用台語)。
開演沒多久後,明明台語非常「輾轉(liàn-tńg)」的演員們,更不知為何突然轉成全華語演出,讓觀眾傻眼。
台下不乏「尚聽不懂華語」的小小孩,台語家庭兩度向主持人反應,甚至集結高呼「台語生活節講台語!」,好不容易才讓演出切回台語頻道,這時戲也快落幕了。
劇團下台後,主持人公開回應我們的抗議,表示對台語囡仔「歹勢(pháiⁿ-sè)」,並讓其他觀眾了解「講台語」本來就是活動的設定,這點我們給予肯定。
但說實在,堂堂文化部主辦的母語活動,舞台上「Tâigí」寫得這麼大,表演團體拿了經費,卻直接用華語演出,這應是任何人都無法接受的事——既然如此我們何必專程跑來參加台語生活節?
上午紙風車的戲也有類似問題,台語比例勉強才算有五成,甚至出現訕笑「台灣國語」的內容,還有很多台語使用錯誤之處。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我們常在政府主辦的母語活動發現「母語比例」和「語言意識」都過低的問題,若只是做表面功夫,不調整語言使用習慣,辦再多活動都是「了然」。
文化部做為「國家語言發展法」的中央主管機關,應該了解「語言意識」的重要,設法讓參與者理解「刻意辦台語活動」之意義,共同打破語言刻板印象,為語言平權努力;若表演團體欠缺台語能力,就應要求他們向台語文顧問求教,這樣才有可能讓部長宣示的「台語主流化」走在正確的路上。
我們肯定這次生活節仍有許多表演團體和攤位具備正確語言意識,帶來精彩高品質的演出互動。希望文化部針對不符合目標的節目做檢討,也提出未來安排活動的改善方案,積極保護、發展台灣的文化多樣性。
(作者是台灣台語路協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