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投票日了。這次選舉,不僅綠藍白三組正副總統候選人激烈競爭,立委選舉結果形成的政黨版圖,也攸關下任總統能否順利執政。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近期推出點閱破千萬的競選影片「在路上」,強調台灣要堅定走在民主路,除要選對的人,國會必須過半才能施政不空轉。就在該片引起回響之際,中國官媒新華社竟將「在路上」入標,以「永遠在路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為題刊文,吹捧獨裁者習近平。這被外界訕笑畫虎不成反類犬,正好凸顯兩岸政治價值的雲泥之別。我們影片,透過駕駛離車交給下一棒來開,傳達民主是有任期制度的基本精神,真正的「永遠在路上」,則是台灣民主。但在中國,取消了任期限制,獨攬權力,習自己要一直開車下去。
官宣標題的抄襲之嫌,說明中共對台灣選舉的注視程度,包括很可能受到影片中民主意念的「刺激」,而發了一篇擁護習近平的專制文。深層探究,這恐是反映中國內外情勢不佳,強人領導備受質疑,而得大力宣揚習近平必須「永遠在路上」。尤其,中國人民預期未來生活會更糟,連抒發不滿的基本言論權利都受緊縮。反觀台灣,是國際肯定的民主國度,即便選舉過程眾聲喧嘩,依然民主強韌。兩相對比,我們持續民主表現,就愈加顯現中共專政的荒謬性。此等政權,大言不慚要擁台灣主權,毫無正當性。比不上時,索性摧毀。所以,對中共而言,只能在我們民主的重要節點上,例如大選期間,極盡破壞之能,擾亂台灣民主,進而否定民主,否則無法對內交代,中國共產黨及習近平憑什麼「永遠在路上」。
這也是為何這次中國對台介選,各種伎倆幾乎出籠。過去的大半年,高頻次的武嚇,以及逾越海峽中線,已是軍事擾台的日常。然而,美國結合民主國家對中國軟圍堵,壓制威權擴張。為求突圍,習近平試圖粉飾國際形象,要看起來「沒那麼戰狼」。針對台灣選舉也傳出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要求做到「不像介選、不兇、但台灣人會怕」效果,並「化整為零」,誘拉台灣基層及中間人士,拉攏更多人投給特定候選人,或不投給特定候選人。另再操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脅迫台灣產業,以商逼政。在空戰方面,透過社群平台,升高認知作戰。最新情況是,中方在網路大量散播所謂「蔡英文秘史」,集結三百頁電子書的假訊息擴大醜化,藉此否定施政成績,並打擊擬接棒的賴清德。
中國對台介選不是第一次,然而,這次更為嚴重的是,在於國內有在野政黨與候選人,公然唱和並配合運作。無視對岸干預,砲口轉內,對政府示警或應對「反介選」作為,加以掣肘,形同是「反反介選」。我們司法部門查辦低價里長團赴中,主要在野候選人反控是「司法介選」。中國衛星軌跡偏離並穿越台灣上空,國防部即發布國家級警報,也被說成是在「政治介選」。在野漠視中共介選,甚至當作選舉助力,其實是招引威權勢力入台。美國政府數度呼籲,莫要干預台灣選舉。這既是告誡北京,也是告訴我們的候選人,中共就是在介選,不要不當一回事。現在還有假訊息反咬美國,指稱「美國插手操縱選舉,派遣高科技團隊與中選會對接」操控票匭,中選會已駁斥是無稽之談,但也看出中方預先鋪陳選舉造假謠言,意圖不軌。
從看不見的黑手,到現在公然伸手,顯示中共對民主的畏懼,必須極盡手段否定台灣民主,才能自證存在感。從國際媒體的觀察角度,已因北京的全面進逼,這場選戰上升為一場台灣民主的保衛戰。這不僅針對總統大選,也包含對國會選舉結果的解讀。尤其中國這次的介選對象特別瞄準基層組織,就是看到立委選戰勝負之差票數有限,更有利於介選操弄。另方面,部分選民或著眼於權力制衡,認為總統、政黨票與區域立委,可以分投不同政黨。但過去運作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一旦朝小野大,國會惡鬥頻仍,施政流於空轉,中共勢必加大謀台之勢。可以這麼說,下屆立法院倘若無政黨過半,中共只要拉攏或滲透關鍵少數,就能遙控對台灣政局的影響力。台灣的民主,能否繼續穩定「在路上」,我們的投票,就絕不能讓中國介選得逞,甚至拉長戰線,在選後繼續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