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外相特拉斯上月底警告中國,必須遵守國際規則,且北約應確保像台灣這樣的民主國家能夠自衛。即將於七月輪值歐盟主席國的捷克,其外交部長利帕夫斯基則表示,歐盟是時候盡力幫助像台灣這樣被霸凌的民主國家了。俄侵烏以來,中國可能入侵台灣又成為國際關注焦點,討論甚多,在此不贅。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行動莫過於,俄侵烏後一星期,拜登便派出代表團,由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帶隊,三月一日抵台訪問兩天。穆倫當面向蔡英文總統重申:美方盼藉由本團來台向台灣人民再次保證,也向區域的盟友及夥伴傳達,美國堅定信守承諾。
瞄準俄羅斯、盯緊中國,西方同時在應對兩個戰場。制裁俄羅斯、力挺烏克蘭,西方的弦外之音,北京應該聽得出來。兩個月來,許多分析聚焦於,中國與台灣都可以各自從這場戰爭獲得軍事上的教訓或經驗。第一課側重於軍事,當然是由於現在戰爭正在發生。有關俄羅斯與中國的差異,也備受討論。另外,第二課不是看得到的軍事戰爭,而是沒有煙硝的戰爭,武器不是坦克、飛彈,而是能源、經貿、糧食的供需關係。
烏俄戰爭前後,從五千頂軍用頭盔,到一百輛坦克之推遲,到聲稱已無庫存武器,到「四十國軍事高峰會」才宣布將提供「獵豹」防空坦克,在在凸顯德國對俄羅斯之投鼠忌器。總理蕭茲原本不願將北溪二號(俄國天然氣輸送德國管線)列入制裁選項,直到普廷宣布承認烏東分離主義地區為「獨立國家」並派軍進駐。至於禁止能源進口,德國政府表示,若德國立即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石油,對德國的傷害將比對普廷的傷害還大。德國業界也警告,中斷俄國天然氣的供應,德國可能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何以致之?一項統計顯示,俄侵烏前,德國的五十五%天然氣、四十五%煤、三十五%石油,仰賴俄羅斯進口。經過痛苦地調整,最近才分別降至三十五%天然氣、八%煤、十二%石油。這段時間,德國承受歐洲國家極大壓力,要求該國削減進口俄羅斯能源,避免為普廷提供戰爭金援。
這種危險的供需關係,建立在一種缺乏根據的預設,那就是,普廷不會拿能源當脅迫工具。但事實證明,普廷的想法跟歐洲領袖不一樣。反擊制裁,普廷宣布,拒絕「不友好國家」以美元、歐元支付天然氣供應,全部改用盧布支付。由於拒絕以盧布支付,俄羅斯暫停供應波蘭(四十五%天然氣俄羅斯供應)、保加利亞(七十三%天然氣俄羅斯供應)。還好,德國拒絕被勒索。財政部長林德納稱,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德國都不會用盧布支付俄羅斯天然氣,且會盡快在能源供應方面不依賴於俄羅斯。只是,一如澤倫斯基說的:「德國依賴俄羅斯供應大量天然氣,這是他們德國的實用主義,但這讓我們付出很多代價。」在此之前,縱使普廷把能源當武器,也未必無往不利。拉脫維亞一○○%天然氣來自俄羅斯,但拉脫維亞堅定支持烏克蘭,該國與立陶宛、愛沙尼亞、波蘭等四國總統,還同赴基輔力挺澤倫斯基;芬蘭九十%天然氣來自俄羅斯,但幾乎確定將申請加入北約。現在,歐盟能源執委西姆森很清醒地說:歐盟成員國與企業不應懷抱幻想,認為能仰賴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以及俄羅斯當局的善意。
除了俄羅斯,另一個是中國,西方最好也未雨綢繆。中國是德國第二大出口國,德國的汽車業需要中國市場,精密機械需要中國工廠。於是,不同於美國,德中經貿關係對德國經濟制約較大,新冠疫情令西方改變對中態度,德國仍是中國的好朋友。梅克爾卸任前,還主導完成歐中全面投資協定談判。倚賴俄羅斯能源、倚賴中國市場,正是除了軍事面向之外,可資台灣借鑑之處。馬英九政府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台灣經濟連結一中市場,更加依賴中國而漸失自主性,引起國人極大憂慮。ECFA之後的服貿協定,終於引爆太陽花學運,埋下二○一六政黨輪替的伏筆。若非台灣人民為經濟鎖進中國踩煞車,又解除「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的魔咒,台灣早就被中國卡脖子了。緣此,美中貿易戰、全球新冠疫情,台灣幸能免因中國池魚遭殃,且成為嘉惠全球的可信賴供應鏈。
比起烏俄戰爭的第一課,能源、經貿、糧食不能過度倚賴不可靠的國家,也是不容忽視的第二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