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趨勢向下,最近每日確診幾乎都少於一百萬人,死亡人數也迅速減少,令人期待疫情已經走向尾端。與此同時,全球表現最佳的三個地區卻突然出現末升段景象。香港經過病毒數個月的蹂躪後,疫情終於趨緩;但台灣與中國正面臨疫情轉折的關鍵時刻。不同的是,台灣顯然已改採「重症清零、輕症控管、正常生活」的新台灣模式;而中國則依舊堅持「動態清零」,不惜將上海等重要城市封城二十多天,仍無解封跡象,明顯走上一條「政治抗疫」的道路,正在為錯誤選擇付出慘痛代價。
重症率、死亡率低的Omicron病毒,已趨近流感化,因此很多國家若非採取開放措施,不再將新冠肺炎當成嚴重傳染病,就是逐漸放寬管制,與病毒共存已是世界主流趨勢。借鏡全球付出五億多人感染、六百多萬人死亡的痛苦經驗,再加上疫苗涵蓋率高,民眾擁有良好的公衛習慣,使得台灣此時擁有嚴控重症,卻可鬆綁多數管制,讓民生經濟正常運轉的本錢。其實,台灣優異的防疫成績,在全球鬆綁之際,反而陷入兩難窘境。一方面,過去兩年,台灣人民仿如生活在桃花源的平行宇宙;另一方面,台灣是一個經貿島國,與世界緊密連結,一旦全球重新開機,台灣若因缺乏群體免疫力,以及依然執行嚴格防疫措施,勢必無法與全球接軌,形同世界孤島。如此一來,良好的防疫績效反而成為台灣走向開放世界的一種障礙;然而,無論如何,開放乃是一條必走之路。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指出,「自然感染力加上疫苗刺激出來的免疫力,兩者相加綜合就是群體免疫力」,達到一定程度就可過正常生活。這是台灣應該努力的方向。目前台灣的疫苗施打情況良好,疫苗免疫力不斷提升;有待強化的是受到病毒感染產生的自然免疫力。因此,當疫情大流行不可避免時,剛好此際流行的是毒性較輕的Omicron變種株, 吾人似乎可以付出較少代價而獲得自然免疫力。事實也證明,最近台灣確診案例創下新高,但無症狀與輕症則佔九十九.五%以上,因此民眾心情並未失控、躁動、驚慌,可以平心靜氣面對狂飆的疫情。陳時中甚至直言,未來百萬人感染「不無可能」;何美鄉更指出,「我們就是要被感染才能往前走」。未來防疫的重點,就是陳時中所言不必在意疫情規模,而是如何滅災,輕重分流,讓感染者能夠得到醫療照護。這將是一次痛苦的蛻變,會再次印證台灣仍是世人稱頌的防疫模範生。
反觀中國,自疫情爆發後,中共領導階層即充分利用抗疫,強化對民眾、社會、經濟的掌控,並且推動認知戰。因此不但隱匿疫情,將疫情元凶推給美國,並將防疫成績與社會主義優越性、共產黨「偉大、光榮、正確」畫上等號。但是,中共採取的強力圍堵、封城手段,對於早期傳播力較低的病毒可能有效,然而到了Omicron出現,傳播力超強,圍堵已不可能發揮效果。尤有甚者,「清零」或「共存」在中國並非醫學專業的辯論,反而是權力與路線之爭,因此只有習近平一人能夠拍板定案,即使證明封城沒有效果,黨中央及其宣傳機器仍一再放送堅持動態清零的政策。封城的錯誤效應更將延伸到其它大城市,對中國人民的生活及產業經濟造成重創。此舉不但引發龐大民怨,外商亦表達強烈的憂心。中國歐盟商會近日即上書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直陳中國用大規模核酸檢測和集體隔離的「老方法」來面對Omicron變異株,無法有效抑制病毒傳播,更動搖外資對中國的信心。可見習近平的動態清零政策既是無效,更不得人心,甚且引發外國投資人對中國經商環境、中共領導能力的疑慮。
防疫各階段充斥著不同的挑戰,如何應付屬於醫學專業範疇,再加上經濟、民生考量,決策會更完備。過去堅持「清零」,而且成績傲人的台灣與中國,此刻正走上不同的道路。台灣選擇的是一種綜合醫學、經濟與民主的政策;但是中國,卻是徹底的人治之下的政治決策,它考量的不是科學依據,而是領導人或黨能否得到政治加分;人民、社會與經濟完全不在統治者的眼中。在民主國家,政治必須服從於專業,台灣的選擇,將會在歷經短期的痛苦之後,迎來解封,與世界接軌的坦途;而中國,在習近平二十大前不能出事的政治考量下,專業只能屈從於黨與領導人的指揮,可是病毒只能以科學方法對付,並不會聽從黨或獨裁者的意旨。從而,中共「動態清零」的政治指令,恐怕會帶來重大的人道災難,甚至社會崩決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