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啓成
1964年10月16日,中共在新疆羅布泊完成首次原子彈試爆,當時擔任總統的蔣介石,基於全盤戰略考量,決定發展核武。於是在國外專家的指導、協助下,成立中山科學研究院,展開核彈研發之路。
儘管美國對台灣自製核彈一開始是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但自1970年代美國與中共和解後,便極力反對且遏阻台灣發展核武。台灣在遭逢國際形勢巨變的同時,秘密發展核武乃成為不得已之選項,並以設備、技術要求較低,但核污染風險較高的鈽彈作為目標。
1988年一月初叛逃到美國的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在接受中研院陳儀深博士訪談時表示,在他離開台灣前,中科院已製成相當數量的武器級鈽,能在三到六個月內製成核彈–已觸及美國展開遏阻的紅線。美國不久即派員到中科院,拆除、運走相關設施,台灣多年的「核武夢」功虧一簣。
核彈最終雖沒製成,但據當年參與研發的賀立維博士在《核彈MIT:一個尚未結束的故事》一書披露:中科院為了生產武器級的鈽239,特別自加拿大購進一座「重水式核子反應爐」。從開始研發,一直到張憲義叛逃為止,已連續排放出不少含輻射性的廢氣,且產生699支高階核廢料。美國雖主動要求台灣將這699支燃料棒交給他們,但在搬運過程中曾發生七次氫爆與火災意外,造成核研所附近的大漢溪河床與溪水污染,後來也在桃園衍生「輻射馬路事件」。值得注意的是,核研所上游幾公里處,恰恰是北台灣主要水源之一的石門水庫。而前述含輻射性的廢氣排放,也讓大漢溪畔的居民,有較高比例的泌尿道細胞基因突變案例–此乃當年研發核武,遺留迄今,仍待解決的問題。
日前,美國《外交事務》雜誌指出台灣可能在十年內擁有核武;對照1970年代與當前的台海形勢,似乎有重啟核武研發的必要。由於美國與中共一貫反對台灣擁有核武,台灣只有秘密研發一途;此或許可為台灣形塑與以色列、北韓、印度、巴基斯坦相等的有利形勢。但研發、儲存與使用核武可能衍生的後遺症,毋寧是我們更應該注意的。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小小的台灣,核輻射又是如此地無孔不入且遺禍千年,倘若不慎造成無可彌補的危害,千千萬萬後代都將不會原諒我們。(作者為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前國防大學戰爭學院上校教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