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文化週報》一個教授 一個導演 逗陣追尋水圳記憶 ◎謝金魚

陳梅卿教授帶著3位助理展開14個月的田野調查,四處做訪談重建大圳歷史。 (楊家祈攝影,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提供)

◎謝金魚

嘉南大圳滋養平原上稻田、果園、甘蔗田多年,讓雲嘉一帶成為台灣的糧倉。 (記者曾迺強攝)

那曾經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在田的邊緣是灰色的圳溝,溝中淺淺的水流淌著,流過稻田之後,還有看不見盡頭的甘蔗田與果園。孩子們三兩成群地跑過田園,頂著熾熱的陽光爬上樹,一陣大風吹來,嘉南平原似乎也擺動了起來……

嘉南大圳滋養平原上稻田、果園、甘蔗田多年,讓雲嘉一帶成為台灣的糧倉。 (記者劉婉君攝)

其中,有一個好奇的小女孩,就算落後也不服輸,跟著大孩子們到處亂跑,吃灶腳剩下的鹹粥點心,甚至四下無人、樹影幢幢的果園也照樣跟著去,帶著一手一身的泥濘,回家以後先得認真搓洗乾淨,因為注重衛生的醫師父親會親自檢查,甚至要聞聞她的手,確認有消毒水味才能過關。

「那就是我對嘉南平原最早的印象,那時我還很小,在善化出生、在新市長到小學再到台南。」陳梅卿教授回憶著說,故事中的小女孩離了農村、進入城市,飄洋過海到東京讀書,而後又回到台南,在成大任教多年,致力於台灣史的研究與教學,也意外地被成大的同事們帶入了社區營造的行列,後來乾脆買下神農街上的一棟老房子,與五條港發展協會一起努力保存台南的文化。

童年跑過的農田 當上教授嘆變科學園區

曾幾何時,嘉南平原也發生了變化,稻田、果園、甘蔗田慢慢地變成了科學園區,驀然回首時,已經不是從前的樣子,陳教授感嘆地說:「我記憶裡的農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以前的新市真的很美,日本來的朋友也讚嘆不已,但開發之後,就已經不一樣了。」

故園不再的惆悵,或許一直深藏在心吧?隨著地景變化,人也離散了,承載於土地上的記憶若不保留,也許就將永遠消失,冥冥中,似乎一切都有安排。某一天,年輕的助理們得知政府有意推動「嘉南大圳」的口述歷史訪談,在助理們的熱情投入下,陳教授與五條港發展協會於2018年承接了「水圳記憶計畫」,展開了14個月的調查。

田野調查與口述訪問是台灣史研究的基礎,在大台南四處奔波並不容易,研究上會歷經的挫折也是家常便飯,本以為陳教授應該會談到許多困難,她卻笑著說:「到處跑當然是辛苦,但這是我這輩子做過最順遂、最輕鬆的田野工作,因為我太熟悉了!每一個訪談對象對我們就像自己人,毫無保留,很感動,真的就像回家一樣。」

說來輕鬆,但是水圳記憶訪談的對象非常多,不可能人人都訪,所以陳教授帶著陳文川、陳秋伶與楊家祈3位助理,有時透過親友介紹,有時乾脆就在當地的慶典或宮廟蹲點,藉此找出合適的受訪者。

這些受訪者遍佈嘉南大圳上的各個區域,訪談對象有水利會中不同職務的工作人員、農人、宮廟人員、小組長、掌水工……等等不同身分,而他們的人生故事都與嘉南平原、嘉南大圳緊緊相連,水貫穿著他們的人生,也聯繫起他們彼此之間的記憶,如同佛教經典中的因陀羅網,每一顆串在網上的寶珠都映照著其他寶珠的光影,這些記憶顛覆了我們對於農村與農民的想像,也呈現出嘉南大圳上複雜的問題。

地方人士拼湊歷史 土地情感代代不同

「大圳以前的工程款跟水租都是由農民負擔,讓農民有一種股東的概念,所以會比較珍惜大圳,雖然負擔確實是很沉重,但免去水租之後,要如何收費才不會造成浪費?」陳教授說,百年來嘉南大圳已經落地生根,無法與平原割離,如同農民無法離開他的土地:「每一代的農民對待土地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們訪談的農民,如果是60、70歲以上,他們跟土地的連結非常強,不只是為了種田有飯吃而已,失去這個連結就不知道怎麼辦了,中生代的農民比較會使用規模經濟的概念來經營,再年輕一點的可能又不一樣。」

我們想像中的農民似乎千人一面,但水圳記憶中的農民有強烈鮮明的個性,陳教授說:「我們訪談的一位黃永謨阿公已經90歲了,受日本教育,他很愛農機,買了很多不同的農機,每個都操作得非常熟練。我問他『你平常不種田會做什麼?』他說他去詩社,我請他吟一首詩,果然馬上就能吟出一首漢詩,這跟我們想像的農民是不一樣的……」

除了這位好學的阿公,訪談過程中也有遇過能將水利會中人名與事務都說得清楚明白、如活字典一樣的人才,又或者如台灣阿信一般刻苦耐勞、但該兇的時候也沒有在怕的掌水工阿嬤……等等,他們豐富活潑、生猛有力的形象,都透過水圳記憶計畫而留存下來。如果沒有這些記憶,我們就只能從八田與一生平、工程圖或檔案紀錄上來觀察嘉南大圳,那些也很重要,但常民的記憶也應該與官方紀錄有同等的份量,而且這些記憶從前很少被記錄下來過。

除了文字,水圳記憶中也與吳宏翔導演合作,王嘉彬攝影師攝製了許多影音紀錄,這些資料還需要整理跟後製,希望未來可以找到經費挹注,可以剪成更適合觀賞的紀錄片。但是這些嘉南大圳的事,既非公侯將相、名流仕紳的故事,也跟大眾所熟悉的文化議題相距甚遠,大家會關心嗎?

「這些農民日常、最普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陳教授堅定地說,別人在不在意不重要,但這位台南出身的歷史學家穩穩走著自己的路,始終如一。

(故事網站創辦人之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