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自由廣場》雲端能不能成為新的教學現場?

◎ 溫在弘

三月二日許多大學開學,為了避免疫情造成校園停課或隔離,教育部鼓勵學校採行「停課不停學」的政策。換言之,大學各科系需要提前規劃線上課程的備用方案,以便於停課或隔離時,學生可持續自行學習。線上課程跳脫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優勢,再加上設計完整的多媒體呈現,大學教授的課堂教學是否可以被線上課程取代?未來的大學教學現場是否成為攝影設備的拍攝現場?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MOOC),有時音譯簡稱為「慕課」或「磨課師」,例如Coursera, Udacity, edX等平台,自二○一○年起在全球的大學席捲開放學習資源的浪潮。目前許多教授也常會利用MOOC的資源協助課程進行。我們想問的是,如果已經有MOOC線上課程,或老師完成授課錄影的教學影片等,學生只需反覆觀看內容或線上提問討論,這樣教授是否就能算完成教學的責任?

就筆者的教學經驗,認為至少有兩點是課堂教室還無法被取代的原因。

一、我們換個問題:「如果有很好的錄音和音響設備,是否可以取代到現場聆聽交響樂或演唱會?」答案將不言可喻。學習是一種人際互動的過程,除了師生互動之外,同儕間互動也是促成學習的重要一環。透過面對面的講授、提問與討論,產生的互動過程,包括:眼神交會、對話語氣、肢體動作等是在教室才能產生的「臨場感」,將是線上課程難以取代的學習催化劑。

二、教學現場需要「臨場感」的重要性,在於學生可以感受到老師對於專業知識的執著與啟發。老師面對的畢竟不是機器人,僅需給予學生「因為…所以」的輸入,就可達到知識的輸出。大學教授在教學的責任在於,透過自身對於追求專業知識的熱忱,開啟學生學習的動機,引導對於所學專業的想像。

大學的責任是傳承與創造知識,許多知識的靈光乍現往往是在彼此面對面的互動中無意產生。祈禱肺炎疫情盡快落幕,我們同意採用線上課程是防疫期間不得已的權宜做法,但大學還是需要教室的教學現場,才能促成更具「人性」的知識傳承。

(作者為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兼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