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雅軒
最近香港反送中運動所衍生的「難民法」討論,如政治漩渦一樣不斷的翻轉台灣政壇,但是其間所衍生的國安議題,卻未曾受到政、媒足夠的關注。簡單的說,就是台灣地小人稠,在每平方公里超過六百五十人居住的壓力之下,如果時局驟變,發生外來人口爆量移入台灣,我國政府該如何因應呢?
外來人口的爆量移住,直接連結緊急安置的及時反應。五人、十人或是百人,可以透過單一的政府窗口,甚至是NGO來吸納相關的處理流程。但是在台灣歷史裡,最大一次的人口緊急安置,是越戰結束後來自中南半島的八千人。當時的緊急安置作業以軍方為主要的執行者,對策是以澎湖作為重要疏散地,藉由區域的隔離,以設置難民營的方式,來避免龐大移住人口影響既有的社會運作與民生體系。如今在「難民法」的討論沸沸揚揚之際,我們不禁要問,同樣的人口規模,或是以十倍等級遷來台灣,也就是超過澎湖縣馬公市六萬多人的規模,基於人道主義或是國際義務,台灣該怎麼辦?
不要說這是杞人憂天,也不要說這是庸人自擾。看看對岸的中國經濟,在中美貿易戰的壓力之下,如失速列車的崩壞,標普全球評等推估中國未來兩年,地方債務至少有人民幣三.八兆元到期,民企有二千億美元外國債務到期,更有一.四兆美元等著支付給該國國內債券持有人。如此,當中國債務經濟崩壞之日,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如果將台海和平視為釋放壓力的選項,勢必引爆大量中國人口的瞬間移動,台灣必然是這群人的移入目標之一,我們準備好了嗎?恐怕這才是討論「難民法」時必須有的國安高度。
(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