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緯政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倫.舒爾茲(Myron Scholes)日前受邀來臺灣,他在演講中表示,人工智慧(AI)發展迅速,將對社會、經濟及教育帶來深遠影響。在教育領域,AI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未來的教育將更著重於學生自主學習與互動,而非過去的單向傳授。教師應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幫助學生在AI時代培養辨識錯誤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將成為人類相較於AI的重要競爭優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倫.舒爾茲(Myron Scholes)日前受邀來台。(資料照)
AI提供個人化學習的可能性,學生不再需要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可以藉由AI來輔助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師的角色將逐漸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不再侷限於單向講授。
學生可以透過討論與協作激發創意,而教師則應引導學生辨識資訊的真偽,並適時提供協助。此外,傳統課堂模式將逐步轉型為更具多元性與自主性的學習模式。學生需要學習的不僅是知識本身,還包括如何提出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並培養批判性思維。
AI不僅能輔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與進度,提升個人化學習體驗。(美聯社檔案照)
的確,AI不僅能輔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與進度,提升個人化學習體驗,還能協助教師處理行政事務,如點名、學習表現分析等,讓教師能更專注於教學與互動。然而,AI對教育發展也會帶來一些潛在風險。
其中最顯著的風險是,若學生過度依賴AI學習,可能削弱其批判性思維能力。再者,AI生成的內容並非完全正確,若缺乏辨識能力,學生恐怕會被錯誤資訊誤導。此外,AI可能加劇教育資源的不均,導致資源有限的學校或弱勢學生面臨數位落差。
面對AI對教育的衝擊,筆者建議,應重新設計課程,將AI納入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數位素養,使其具備辨識資訊真偽的能力。其次,教育模式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應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提問,透過討論或活動激發其多元思維。
另外,應建立AI的倫理規範,使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能更公平且透明,避免技術遭濫用或加重學習負擔。最後,應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使其能靈活應對AI時代的快速變遷。
AI發展已不可逆,將深刻影響未來的教育模式與學習型態。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卡林.拉哈尼(Karim Lakhani)曾表示:「AI不會取代人類,但使用AI的人,會取代不用AI的人。」我們應善用AI翻轉教學,引導學生思考並定義問題,提升AI素養,同時培養適應力、創造力與跨領域整合能力,進而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AI時代找到自身的優勢與價值。
(作者是大學講師、前立法院院長秘書)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