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
#關稅變局
#你想要的那些看不見的手會讓它以反方向實現
解放日公布成績單了,我想多數台灣人第一反應還不是「哇被扣32%關稅這麼高」,而是「原來我們有對美國徵64%關稅?都徵在哪?」
單講同樣一台賓士GLC,在美國售價大概才5萬美金,台灣一台賣到270幾萬,就知道台灣的關稅壁壘體現在哪了
(呃我知道賓士不是美國車,所以美國車根本連賣都賣不進來)
但反正,嗑了就嗑了(?),重點是嗑完以後局勢會怎麼發展?就業真的會回流美國嗎?代工科技廠確定重傷嗎?更重要的是,你的投資組合會怎麼發展?
我們一層一層來解析
#學理上的關稅政策所帶來的影響
在經濟學的架構下,關稅其實很難達到實施關稅的施政者「因為關稅導致成本升高、於是就業回流關稅國本土,使本地製造業復興」的效果
原因就在於:市場上的參與者 — 包含生產商與消費者 — 會透過價格去調節自己的動作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美國對台積電出口的晶片課關稅加碼30%,那台積電的晶片可能佔一支4萬iPhone成本的10%,也就是4千塊,增加30%關稅,變成增加1,200
那你覺得,台積電會自己說「好好好,我吞」的吃下這1,200塊升高的成本嗎?
肯定不會,所以這時候就是看議價能力了,議價能力越強的廠商,越能夠把成本轉嫁給下游廠商(也就是Apple)
我們假設台積電跟Apple的議價能力是50:50好了,那也就是台積電的利潤少去600塊(因為成本上升了600),但Apple的成本也上升600
Apple會說「好好好,我吞」的吃下那600的成本嗎?(路透檔案照)
這時候問題來了:Apple會說「好好好,我吞」的吃下那600的成本嗎?
當然不會,我可是Apple耶!你們這些吃蘋果中毒的廣大信徒…咳咳咳我是說忠實消費者,不跟我買手機去哪裡買才好?
所以結論就是,這突然增加的1,200塊關稅成本,會由「本地消費者」與「國外進口商」共同承擔
那Apple就沒事了嗎?
學理上來說,消費者可能就會透過減少Apple的購買量,去減低關稅的衝擊,像是本來2年換一次手機拖成3年,又或是本來沒那麼忠實的Apple信徒,就「改朝換教」去信Google或三星了
學理上來說,消費者可能就會透過減少Apple的購買量,去減低關稅的衝擊。(美聯社檔案照)
所以你看到了:在學理上來說,關稅所造成的「價格」分配是不固定的、是依據進口商與出口商的議價能力、廠商與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彈性,去做分配
但是對於商品的「量」,卻幾乎確定是下降的
我甚至可以在這邊直接先下一個略微大膽的結論是:川普的關稅政策所帶動的影響及變革,最「不可能」發生的其中一個光景,就是美國的就業大幅激增,因為商品的交易量下降後,需要的勞動力肯定會減少
歐債風暴期間,知名財經作家Michael Lewis (也是「大賣空」的作者)出版了一本相對不那麼知名的書,叫做”Boomerang”,書商翻譯成「自食惡果」
但其實”Boomerang”在英文中的原意是叫「迴力鏢」,當時Lewis的意思是諷刺歐洲國家的租稅政策及執行方式之粗糙,最終如同迴力鏢般傷了自己的財政健康
可要我說,關稅才是真真正正的「迴力鏢」,而且是飛行距離特短、剛脫手就會回來砸自己臉的那種
#實務上與國際政治下的關稅政策
問題來了:如果連半桶水響叮噹的本男或是有修大一經濟學原理的小屁孩,都唸得出上面那段關稅政策的影響,那
難道坐擁全美頂尖智庫的川普不知道嗎?
「對,他不知道,因為川普就是個狂人 / 老屁孩 / 瘋子…..」
如果你會這樣想,恭喜你,你肯定是詐騙集團的VVIP名單,還是紙張邊框會鑲金的那種
我的理解是:川普政府肯定兵推並實際演練過這套關稅政策帶來的影響,那為什麼還要推? 更關鍵(並且永遠都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是現在? (Why now?)
首先,就政治的解讀來說,關稅更像是一個「選邊站」的動作,且不留模糊的空間
我在這篇文章要留下第二個大膽預言是:在關稅政策推出後,緊接著,就會有類似「最惠國待遇」之類的綁定措施
換句話說,川普政府將會先推出關稅大棒,讓棒棒底下(?)的國家們都先能夠試算出自己將面臨的衝擊後,再推出胡蘿蔔
「好囉,既然你被課了XX%的關稅,那現在有一個限時優惠方案,只要你加入『大川普共榮經濟圈』,關稅可以延後2年再分階段實施」
這個陣營,將會階級分明:第一層是以加、墨兩國為首的「國王人馬」派,從來在地緣政治及國際貿易上,就是超大型的恩庇侍從(Clientelism)共同體
第二層就是「別跟我談政治,我只想好好混口飯吃」的國際代工派;想要一方清淨?可以,拿出足夠效忠我美國的條件
最外層就是「跟中國同一邊派」,你要跟我站對立面?(彭博檔案照)
最外層就是「跟中國同一邊派」,你要跟我站對立面?沒問題,繳錢就行;那你說關稅會有上面所可能產生的風險,我找第一&二層的傢伙去補上製造業的缺口
換句話說,我認為川普關稅政策的核心並不是在讓製造業回流,而是透過國際政治分邊站並清除曖昧空間,確立美國陣營的老大哥地位
「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不是振興那些已經形同廢墟的製造業城鎮,而是確定國際霸權後,可以再更順利的發行更多美國公債……(轉頭看看美國的GDP負債比)
#風險與挑戰
川普這招,真的沒有其他後遺症嗎?
歷史上最知名的司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推動時間就是在大約1930年,後面發生什麼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就是美國歷經了建國以來最長且最慘烈的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
而上面川普這套邏輯要能夠成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美國第一&二層的盟友要夠多,第三層的對手要夠少且夠弱
所以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 Why now?
因為現在的中國,製造業已經足夠孱弱,內需已經相較十年前弱了不只兩個檔次,此時不出手劃清界線,更待何時?
只要你身邊有在搞出口貿易的朋友,你去問他/她一個問題:「你的商品想賣美國還是中國?」,大概可以猜想得到答案是什麼
欸嘿,但是在2010-2015年間,可能有超過一半的回答是西進喔!
對川普來說,短期內最大的挑戰是美國國內製造業及內需消費造成的動能急降,以及緊隨在後對金融及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
對川普來說,「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是穩定國際霸權後繼續發國債。(彭博檔案照)
可我反問你:如果你是執政者,你希望台股是在指數萬點的時候跌到4千點,還是2萬4千點的時候跌到一萬點?
過去幾年所累積下來的榮景,認真儲蓄投資的人,現在應該還有點肉,可以度過這波衝擊;阿至於追台積電在1,100以上的人,我只能說,去訂電子報…(欸不是忽然業配吧),然後持續認真工作存錢
今年一定會有某個「現金為王」的時刻來臨,但還不是現在,還遠遠沒有到盡頭
#關稅 #稅率 #大蕭條
(作者為資深金融從業人員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臉書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