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鴻
台中歌劇院的紅板凳事件,凸顯出大眾認為古典音樂是高雅文化的刻板印象。
我們都知道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陶冶人心,但是音樂人生是不是像音樂會海報或唱片封面看到的那麼優雅、從容,古典音樂圈是不是一個養尊處優的行業,近來兩本「打開天窗說亮話」的音樂家自述,直接讓人嚇得舌頭縮不回來。這兩本書的主角雖南轅北轍,卻都揭露了個人成長與就業過程中的種種狼狽不堪,也直指古典音樂生態的危機,值得抱持「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種天真想法的父母拜讀。
不變真理... 擺脫窠臼才有活路
《叢林裡的莫札特》出自一位浮沉紐約的雙簧管樂手布萊爾.廷妲爾,她待過紐約愛樂,後來轉行成為《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關鍵音》則是自學成功的英國鋼琴家詹姆斯.羅茲如何走出童年性侵陰影的告白。前一本可以歸結為「古典音樂誤我一生」,後一本則可以歸結為「古典音樂救我一生」,但兩人對這個產業的觀點卻驚人一致:需要打破矜持、浮誇、矯飾,擺脫保守而貪婪的守門人(經紀、唱片公司)羈絆,才有活路。
《叢林裡的莫札特》的電視影集榮獲去年金球獎最佳喜劇影集獎,但影集以取樣杜達美的年輕男指揮為主角,原著卻是雙簧管美女的自傳,穿插美國半世紀來的藝術經濟史考察。就像許多小天才一樣,廷妲爾為了掙脫無聊的課業而奮力學習樂器,畢業後到紐約打天下,奔波於樂團甄試、代班演奏、參與百老匯名劇與電影配樂,經常用性、用毒品交易演出機會…,同時見證了二戰後美國各地交響樂團暴增、指揮與名牌演奏家天價薪酬的盛世,到供過於求、樂團紛紛破產解散的新世紀,身為一般樂手仍然始終苦哈哈。直到她看到一位六十出頭的女貝斯手過得多悲慘:「在專業上,她做對了每一件事,她通過管絃樂團的甄選,認真練習,即使一成不變地反覆演奏,在很久以前已經耗盡了她的熱情。」
廷妲爾幡然警醒,想要改行,脫離每天削簧片的無望人生,卻走投無路——古典音樂的訓練,已經榨乾了她的自發性。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或真正的優點在哪裡。「在練習室中把自己與其他人隔離,我鑽研著音階與樂句,一直重複別人的音樂,而不是創作自己的東西。」檯面上的成功音樂家不會跟你說這些,他們的感受也可能不一樣。但廷妲爾看見的是,這一行的很多人聰明又積極,使盡全力卻只能待在一個勉強支撐生活的行業。
《關鍵音》穿插的不是經濟史,而是廿軌的樂曲解說(還提供線上聆聽),讓人對音樂燃起熱情,但是書中的主軸卻更黑暗。作者五歲起遭到拳擊教練長期性侵,導致身心俱毀,身邊的人也很不好受,必須無止境承擔他的喜怒無常、多疑、自憐、自殘,多次進出精神病院卻只學會更多偽裝。一點也不像書腰宣傳詞「找到為你的生命而奏的樂音」那麼勵志,他半生的扭曲歷程根本令超限的恐怖片都相形見絀。
幸而有機會學習音樂讓他抓住一條救命繩索,但也因此,他更能理解那些作曲家的瘋狂:「這種人都留著一頭亂髮,染上某種花柳病、心理疾病、身無分文。他們基本上是瘋子、墮落邪惡、天生混蛋。…這些大作曲家都是精神極度緊張、瀕於崩潰的天才,他們要是來聽今天的音樂會,看到居然是這種票價、這種觀眾、把他們的音樂用這種做作的方式呈現,那他們一定會全數吐血。」一鎚敲碎古典音樂飄渺的形象,還它癡狂騷亂的本色。
如果音樂有力量,那絕非源自粉飾太平的優美旋律,而是因為它們體驗過深淵。兩本書或者無法拯救一個瀕危的產業,但他們至少展現了面對真實的勇氣——就跟那些最有力的音樂一樣,讓我們迷醉,卻更加清醒。(劇場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