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名:SP農復會照片
檔號:0041/0021/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 許峰源
濁水溪是臺灣最長河川,它的下游形成彰化縣、雲林縣天然界線,卻長期阻隔兩縣交通往來。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縱貫線在1908年通車,暢通客貨運輸,縮短南來北往時間,成為交通大動脈。公路的機動性大,從北到南幹線寬闊、支線交錯,唯獨濁水溪下游缺乏橋梁連結,致使臺中前往雲林斗南,得先繞往南投集集、竹山,再經斗六至斗南,距離99公里。倘若有橋梁跨越濁水溪,便可從臺中順勢南下,經彰化、西螺直達斗南,距離縮短為58公里,節省乘車往返時間。再者,濁水溪兩側民眾要前往對岸,在枯水期必須涉溪而過,或者利用上游便橋通行,當雨水來臨時,從南岸雲林西螺出發,必須搭車繞道80公里,才能抵達對岸彰化溪州。西螺與溪州近在咫尺,卻受阻2公里寬的河道,若能建造橋梁,西螺、溪州便可直接往返,省去舟車勞頓的時間。
然而,打造2公里公路橋梁並非易事,著實考驗當時的營造技術,在資源應用也是一大挑戰。1937年,臺灣總督府歷經多方評估,決定投入濁水溪橋梁興建工程,至1941年完成32座水泥橋墩,當準備投入橋身建造工程,太平洋戰爭隨之而起,打造橋身的鋼鐵被迫轉為軍事用途,大橋興建工程未竟全功。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臺灣,以復原產業活動與推動地方建設為要務。此時,彰化、雲林輿論提議重啟大橋工程,便捷兩縣交通往來,復甦地方產業經濟。行政長官公署聯繫中國大陸遼寧鞍山鋼鐵廠提供原料,也設法向日本、英國、美國購買鋼鐵(圖1)。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爆發,全臺灣社會動盪;之後,又受到國共戰爭的波及,始終無法獲得鋼鐵而延遲大橋興築工程。
案名:西螺大橋興建案
檔號:0035/61702/6
來源機關:臺灣省諮議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49年底,兩岸情勢丕變,中央政府決定遷臺。值此之際,彰化、雲林接續向臺灣省參議會(下稱參議會)請願,希望早日重新啟動大橋工程(圖2、圖3),繁榮地方經濟。翌年3月,參議會召開第一屆第八次會議,李副議長萬居建議臺灣省政府(下稱省政府)尋求美援,提撥專款用以興築大橋,串連南北公路交通,避免已完工的橋墩遭到破壞,或無預警發生意外事故而得不償失(圖4)。省政府交通處與公路局考察後,認為大橋雖然已經完成橋墩,但原設計預估需要7,000多噸鋼鐵,加上工程費用龐大,決定邀請橋梁專家與專業工程人士討論、評估,同時接洽美國提供援助,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啟動大橋建置作業(圖5)。
案名:西螺大橋興建案
檔號:0035/61702/6
來源機關:臺灣省諮議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案名:西螺大橋興建案
檔號:0035/61702/6
來源機關:臺灣省諮議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案名:西螺大橋興建案
檔號:0035/61702/6
來源機關:臺灣省諮議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案名:西螺大橋興建案
檔號:0035/61702/6
來源機關:臺灣省諮議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灣積極聯繫美國,終於排除萬難,獲得美方答應提供鋼鐵。原本,預計1950年秋季鋼鐵運抵後即可施作,未料6月韓戰爆發,美國因應戰場需求,暫緩鋼鐵輸出臺灣,再次延遲興建工程。儘管如此,彰化、雲林持續力爭,希望省政府設法建造大橋,解決多年來的問題。中央政府為繁榮地方經濟,便捷公路交通網絡,同時考量戰時南北運輸不能只依賴縱貫鐵路,必須有其他運輸方式輔助,極力爭取美國支援。韓戰爆發後,美國意識臺灣在亞洲的重要地位,經中央政府多方接洽後,決定協助落實大橋興建工程。隨即,省政府成立西螺橋工程委員會,籌劃橋梁搭建藍圖,決定橋上鋪設鐵軌,提供臺糖火車行駛(圖6)。
案名:西螺橋工程委員會組織章程
檔號:0039/012.4/202
來源機關:臺灣省政府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52年4月、11月,兩批鋼鐵原料先後從美國運抵臺灣,由臺灣機械公司、重機械廠以及臺灣工礦公司承攬建造工程。臺灣工程師擁有滿腔熱忱,態度沉著堅毅,在美國、日本、菲律賓技術人員協助下全力以赴,落實打樁、排架、裝梁、鉚釘、油漆以及橋面鋪設等多項作業(圖7)。在此期間,裝梁工程最為艱鉅,必須縝密計量天文、氣象、地震、工具等條件,方能施作,避免錯誤。臺灣工程人員群策群力,克服各種困難,展現人定勝天的魄力,讓大橋興建工程提早於12月25日完成,前後僅花7個月時間,讓各國專業人士驚嘆不已。
案名:1952-1954農復會照片
檔號:0041/0001/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大橋全長1,939公尺,寬7.32公尺,以鋼鐵為架、水泥為墩,採華倫式桁架橋設計,橋型壯麗(圖8)。總工程費計新臺幣1,410萬元,省政府撥款310萬元,其餘款項以美援基金墊付。至於大橋命名,彰化、雲林各有看法,前者以彰雲大橋、溪西大橋為名,後者堅持採用西螺大橋。對此,中央政府認為臺灣向美國爭取援助,雙方往來信函使用「SILO BRIDGE」,最後拍板定案命名西螺大橋(圖9)。
案名:SP農復會照片
檔號:0041/0021/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案名:1952-1954農復會照片
檔號:0041/0001/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53年1月28日西螺大橋舉行通車典禮,全臺各地歡欣鼓舞,一同慶賀這座各界望穿秋水、被譽為遠東第一公路長橋的啟用。臺灣郵政管理局為了慶祝西螺大橋落成,刻發一枚紀念郵戳交給西螺郵局,在通車當日加蓋所有郵件,作為紀念(圖10)。在這一天,西螺鎮湧進大量人潮,把大街小巷擠得水洩不通,許多牆面還貼上「大橋一通,南北一家」的祝賀標語。
案名:紀念戳記
檔號:0039/833/1
來源機關: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通車典禮在西螺國民中學大禮堂舉行,行政院院長陳誠、省政府主席吳國楨、美國駐華公使藍欽(Karl Rankin)、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署署長施幹克(Hubert G. Schenck),以及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團長蔡斯(Williams C.Chase)將軍等上百名賓客親蒞會場,象徵中美合作的新契機。緊接著,中外嘉賓前往西螺大橋出席剪綵、揭牌儀式,隨後臺糖客車與公車、汽車魚貫入場,成為鐵公路並進的奇觀,橋上與橋下觀禮民眾相互揮手致意(圖11),共同見證歷史性的一刻。
案名:SP農復會照片
檔號:0041/0021/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西螺大橋貫通後,交通運輸量逐年增加,也因時制宜調整作業。例如,大橋設有收費站,從1月29日起通行的汽機車、公車、軍車、警備車以及各式火車車輛必須繳納通行費,寫下臺灣橋梁最早運用收費制度,透過以路養路的機制,將收取費用償還美援貸款和強化公路建設。至於通行費收取數額,則視清償美援貸款與交通建設情形進行多次調整(圖12、圖13)。直至1977年,才停整徵收各項費用。
案名:西螺橋工程受益費
檔號:0044/H244/25
來源機關:臺灣省政府交通處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案名:西螺橋專案
檔號:0046/H411/315
來源機關:臺灣省政府交通處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西螺大橋串聯南北公路,繁榮彰化與雲林的地方產業經濟(圖14),連結臺糖鐵路交織的網絡,強化南北平行預備線的國防功能。西螺大橋貫通後,臺糖鐵路串聯中南部火車客運,同時連結彰化溪湖、雲林虎尾與各地糖廠(圖15),讓原物料互通有無,大量產製砂糖、糖蜜與相關產品,更結合高雄港的輸運功能,開拓臺糖外銷市場。然而,西螺大橋的橋面鋪設鐵軌,妨礙腳踏車、機車通行,大小車禍頻起。1969年底,臺糖公司停辦雲林西螺至虎尾之間的火車客貨運輸,雲林縣政府立刻呈請省政府拆除橋面鐵軌,以維繫行車安全(圖16)。省交通處洽詢相關單位,仍以西螺大橋是臺糖鐵路南北平行預備線的重要孔道,攸關軍事輸運,尚難拆除。直至1979年,臺糖鐵路褪去國防功能,省政府決定拆除西螺大橋上的鐵軌。
案名:各地風光、經建工程
檔號:0052/0073/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案名:西螺大橋修建工程
檔號:0057/H622.6/31
來源機關:臺灣省政府交通處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案名:西螺大橋修建工程
檔號:0057/H622.6/31
來源機關:臺灣省政府交通處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西螺大橋通車後,成為腳踏車、機車、汽車、貨車、公車往返的交通孔道,橋面上常常車水馬龍(圖17)。1960年代,許多中小學每逢春假,常將參觀西螺大橋列為郊外遠足的目的地,學生們排著整齊隊伍,在師長引領下來回在鐵橋上走踏(圖18)。除了大排長龍的學生,不少民眾攜家帶眷,特地徒步走過西螺大橋,對橋梁工程嘆為觀止。彰化縣、雲林縣政府鑑於造訪西螺大橋的遊客絡繹不絕,為發展地方觀光事業,決定在鄰近大橋兩側闢建公園,讓各地遊客飽覽大橋風光之餘,也能在公園裡盡情遊憩。
案名:公路、機場、港口
檔號:0058/0042/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案名:各地風光、經建工程
檔號:0052/0073/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西螺大橋遠近馳名,許多紀念郵票、印花、愛國獎券、新臺幣鈔券(圖19)都印有大橋原始的樣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橋外觀也有所改變。例如1968年,地方考量西螺大橋的橋面過長,原先設計的燈光黯淡,尤其橋梁位居郊外,為確保治安和發展觀光,促請省政府強化燈光照明設備(圖20),使大橋在夜晚更加亮麗。最顯著的變化莫過於1986年,大橋長年累月飽受風吹、日曬、雨淋,原本灰綠色橋身剝落、鏽蝕,滿目瘡痍。經省公路局勘查,決定褪去大橋舊衣,改換紅色新妝(圖21-22)。
資料來源:許峰源提供
案名:西螺大橋修建工程
檔號:0057/H622.6/31
來源機關:臺灣省政府交通處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資料來源:李瑞芳提供
臺灣公路交通隨著經濟繁榮持續拓展,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長途跋涉的車輛不再行經西螺大橋。至1990年,各式車輛激增,寬度僅7公尺有餘的西螺大橋,已無法容納大流量。政府決定在西螺大橋上游2公里處,打造新西螺大橋,解決交通壅塞問題。1994年,新西螺大橋完工,命名溪州大橋,取代西螺大橋運輸功能。佇立在濁水溪上的西螺大橋,並未因此走入歷史,在地方人士奔走下,修建人行道、禁止大型輛通行,並轉型為觀光大橋。2012年,甫獲全臺公路八景票選之首殊榮,成為西螺最負盛名的觀光景點之一。
西螺大橋曾是亞洲第一座最長、最大規模的橋梁,肩負連結臺灣公路與臺糖鐵路網絡的使命,繁榮地方經濟。今年年節假期,當您計劃出門旅遊,或是旅途行經過中部地區,不妨走一趟西螺大橋,見證當年臺灣築橋造路的技術,以及大橋通車後的歷史風華。也歡迎利用國家檔案資訊網檢索、查詢國家檔案,探索更多西螺大橋的精彩事蹟。
參考資料
李雅容,《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20。
張浵編著,《台灣公路建設紀要》,臺北市:中華顧問工程司,2017。
程驛喬,〈由直轉橫:新臺幣鈔券的發行與流通〉,《檔案樂活情報》,第180期,資料來源: 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2606。
陳怡行,〈世紀糖鐵 穿鄉越鎮的五分車〉《檔案樂活情報》,第148期,資料來源: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1999。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瑰寶》西螺大橋:遠東第一大橋在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