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Palestine)與埃及(Egypt)兩地區皆由英國所控制,前者是在1916年《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1920年《聖雷莫協定》(San Remo Convention)中劃歸英國所有,而埃及則早在1882年就被英國佔領。儘管兩區域都在英國掌握下,但1917年《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闡明將協助歐洲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移民巴勒斯坦後,從埃及到巴勒斯坦的規劃就必須將猶太復國主義者這個新角色考慮進去。
今日的巴勒斯坦與埃及有清楚的界線,但更早之前兩地都屬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領土。1798年法國在擴張勢力的過程中進軍埃及,為的是能進一步與英國對抗,特別是影響英國以印度為基礎所建造的海洋勢力。法軍將領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短暫佔領了埃及,但隨後被鄂圖曼將軍穆罕默德阿里(Mohammad ‘Ali)擊退。穆罕默德阿里日後成為埃及總督,但他在阿拉伯半島(Arabia)、紅海(Red Sea)、甚至巴勒斯坦、敘利亞(Syria)的影響力越趨壯大,這導致他與伊斯坦堡(Istanbul)政府關係惡化,帝國也面臨分裂危機。英國為求埃及與東地中海區的穩定,試圖壓制穆罕默德阿里。對英國來說,所幸穆罕默德阿里於1849年去世,埃及頓失強勢領導人,也使得後期英法兩國順勢開鑿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對埃及的經濟進行更有力的控制,在埃及人的激烈反抗後,英國終於1882年佔領埃及。
式微的鄂圖曼無力取回埃及,只能在1892年與英國交涉,大致將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分成兩半,東部歸鄂圖曼所有,西部由英國掌握。但英國並不同意,尤其此時歐洲的競爭對手德國正與鄂圖曼密切合作,德國很可能藉著鄂圖曼在西奈半島的力量進入阿拉伯半島,接著進入波斯灣(Persian Gulf)與印度。因此英國堅持以西奈沙漠(Sinai Desert)為自然邊界劃分,沙漠以東歸鄂圖曼,沙漠以西為埃及,企圖讓鄂圖曼遠離蘇伊士運河。兩方於1906年10月簽署邊界條約,以靠東地中海的拉法(Rafah)往南到塔巴(Taba)這條線為界。
然而,在1916年《賽克斯—皮科協議》與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之後,西亞的版圖重新劃分,巴勒斯坦與埃及的界線劃分再度掀起波瀾。猶太復國主義者將移民至巴勒斯坦已成定局,他們主張領土應如《舊約聖經》所說「但到別示巴」(Dan to Beersheba),同時還必須擁有個通往紅海的出口,如此一來才能夠通往地中海與印度洋。亞喀巴(Aqaba)就是重點地區之一,讓猶太人可以擁有南端通往海洋的港口。可見,「但到別示巴」並非牢不可破的原則。猶太復國主義者當然也知道,猶太家園若沒有與南方的海域連結,將形成家園三面被外人勢力包圍其中。另一重點就是必須擁有靠近地中海、西奈半島北端的區域,像是亞里西(Arish),適合農耕,也有助於猶太人的生存。一如猶太復國主義者領導人魏茨曼(Chaim Weizmann)不斷強調,擁有亞里西的巴勒斯坦,可以防衛埃及北方的邊界。
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想法,並不符合英國人的規劃。主要是因為戰爭時期與英國密切合作的阿拉伯哈希姆家族(Hashmite),試圖建立阿拉伯王國。但很明顯的,戰後英法兩國只在意如何處理歐洲問題、還有彼此對於瓜分西亞的方案,並無意讓哈希姆掌握阿拉伯局勢。英法兩強各懷鬼胎、各有算計,例如法國欲擴大在東地中海的影響力,英國則是利用協助猶太復國主義者進入巴勒斯坦的方式阻擋法國的企圖。
1919年年初,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召開後,英、法、阿、猶就在巴勒斯坦問題上,進行激烈的外交角力。另一方面,埃及抵抗英國的力量也不斷擴大,尤其當英國不讓埃及組織參與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更讓埃及的反英勢力達到高點。1920年哈希姆的費薩爾(Faysal)在敘利亞稱王,此時許多地區也有阿拉伯人對英法的抵抗。英國面對上述情況,對於巴勒斯坦問題就變得更加積極。
巴黎和會期間,英國代表團考慮過巴勒斯坦與埃及的分界,以死海(Dead Sea)南端,往西經過別示巴,最後到拉法,稱為「巴黎提案」(Parisian proposal)。英國代表團試圖藉由這條分界線,防範任何勢力影響從蘇伊士運河到印度這塊區域。英國外交部認為,過去1906年埃及與巴勒斯坦的界線劃分,導致當地阿拉伯部落的分裂,若要修補問題,從1906年線到死海南端這一帶,稱為納蓋夫三角區(Negev Triangle),就該完全歸屬於埃及。不過,英國政府卻認為這些不切實際,畢竟這地區相當乾燥,沒有特殊價值。更何況,再擴大埃及的區域範圍,形同英國持續掠奪該地區的土地,將招致其他強權不滿。諷刺的是,平時英國搶阿拉伯土地不遺餘力,到了這時卻又有「偶像包袱」。
駐埃及的軍事指揮官霍加斯(David Hogarth)認為,如果以1906年的界線做為巴勒斯坦西南方的邊界、特斐拉(Tefila)到亞喀巴做為巴勒斯坦的東南邊界,就能將埃及與阿拉伯半島切割開來,半島上的阿拉伯部落的任何活動就不會影響到埃及。在眾多討論與爭執之下,1921年年初,英國最後仍決定延續1906年所劃分的界線,但為了符合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要求,把北方的拉法挪到亞里西,這也與英國的規劃沒有太大差異。巴勒斯坦南部邊界的劃分,是做為埃及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緩衝區,這也顯露出英國讓埃及不受「外力侵犯」的意涵。但重點是,無論阿拉伯人同意與否,此時鄂圖曼尚未滅亡,以英國為首的強權完全無視戰敗國的國權,實為真正的流氓與邪惡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