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維爾
有關美國川普政府於亞太地區推動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之討論,最近成為熱門外交議題。筆者於不久前的幾篇文章已略有解析,也提出若干有待進一步解決的結構性問題。唯有關台灣能夠在「印太戰略」中扮演何種建設性角色的論述,近來在美方重要人士的評論中,逐漸成型。
首先是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在抵台履新、會見台灣總統蔡英文時就明確指出,台灣是「印太區域」非常可靠的夥伴和重要角色。美國知道與台灣共享的利益與價值,也依賴台灣繼續推廣這個區域的和平穩定,美國與台灣會持續合作保護彼此所珍惜的價值,將台美友誼帶到下個里程碑。
不久後,酈英傑再次強調,中國透過扭曲市場的補貼、竊取智財權或強迫技術移轉等不公平手段,試圖奪取傳統及新興科技產業霸權,美台所面臨的經濟挑戰相同,而台灣是全球半導體業的領袖,更是中國吸收人才的目標。他也表示,將協助台灣轉型為「非核家園」,美國也希望在能源方面與台灣有更深入合作。酈英傑強調,美國將與台灣進行更密切的經濟合作,包括基礎建設、能源及數位經濟等;美國期許能協助台灣的前瞻基礎建設,在能源上協助台灣轉型為無核家園時的能源需求,在數位經濟方面則希望協助台灣透過蔡英文總統的「五加二」產業創新,轉型成創新型經濟。
對照7月底美國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在一場針對美國商會的發言,特別提及台灣在戰後經濟與民主持續發展,讓台灣成為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引擎。顯示川普政府已經全面向印太地區國家進行「招兵買馬」的動作。而台灣很明確被華府視為「印太地區」的堅定夥伴。
這幾天在台北舉行的一場有關「印太戰略」的研討會上,主辦單位邀請了包括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等「印太地區」四個主要成員國家的前官員、智庫學者專家與會,同時請到去年年底為美國川普政府勾勒首部「國家安全戰報告」的前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謝德勒(Nadia Schadlow)女士發表閉門演講。
根據媒體報導,已經卸下官職的謝德勒再次重申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五大要素,包括:確保良好治理、免於威嚇的主權保障;維護民主、自由、科技、繁榮,以及確保海上、空中航行自由與自由、開放市場的信心;確保科技、軍事、經濟競爭的秩序與透明與鞏固美國與其盟邦與夥伴關係;追求互惠公平的合作與責任共享;催化美國與各國主要對外政策的連結等。
謝德勒強調,「印太地區」只一個包容性的概念,不是為了圍堵哪一國,而是要讓志同道合的國家都參與上述目標的合作。例如,東協市場潛力無窮,年輕人口旺盛,地緣戰略地位重要,絕對是「印太戰略」重要成員。又如,台灣和美國在現行「全球合作訓練架構」(GCTF)之下,已經在諸如傳染性疾病與人道援助等跨國性議題上合作,值得從中開發出銜接「印太戰略」的合作方案。
上述發展意味川普政府正力全力推動「印太戰略」,唯不容否認的是,此一戰略的其他三根支柱能否全力配合才是關鍵,而其中的確存在結構性的變數。
首先,日本、印度、澳洲的領導人各有不同戰略盤算。日本首相安倍可望連任自民黨黨魁選舉,接著他將訪問北京。印度總理莫迪明年將選舉,儘管今年稍早發生中印邊境衝突,但之後莫迪仍然親訪中國,化解歧見。澳洲政局則是出現最新轉變,前任總理騰博爾被黨內鬥垮下台,由原任財長莫瑞森接任,新政府對中國的政策是軟是硬仍有待觀察。換言之,這三個國家的內部政治變化,讓三位領導人對於川普政府力推的「印太戰略」不是低調以對,就是未曾公開背書。
其次,2006年安倍首次出任首相時就提出類似「印太戰略」的「鑽石型」四邊戰略,當時遭致北京警告是在搞亞洲的「小北約」。這個後來被稱為QUAD的四邊聯盟始終未能成型。即使在川普政府舊瓶新裝後,QUAD的討論僅進行兩次,也未有更進一步的成果。
其中印度的態度最為謹慎。印度認為不應將QUAD與「印太戰略」掛鉤,因為印度與美國對於「印太區域」的定義不同。德里也自認與美、日、澳已有雙邊與多邊對話機制在運作,議題也涵蓋到軍事安全層面,無須將之上綱到防衛協議或軍事同盟。澳洲的觀點也多視「印太戰略」為一鬆散的夥伴合作關係,旨在維護區域內國際規範的執行與秩序的穩定。日本雖與美國有安全防衛條約,但也無意全面與中國為敵。
復其次,若真要區隔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與歐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差別,主要在於前者要求參與的成員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亦即在安全上必須自行負擔更多防衛的預算與自衛。在經貿上採取更公平互惠的自由貿易。尤其川普基於國內政治與選舉思考,積極揚棄歐巴馬時代推動多邊經貿架構如「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的作為,轉而改採雙邊經貿談判的強勢態度,此點對建構一個團結的「印太戰略聯盟」造成影響。
話雖如此,外界也不應「看衰」「印太戰略」,因為就算名稱不同,它仍帶有從歐巴馬到川普政府,在外交政策上一定程度的延續性。許多既有的安全、軍事、經貿與人際互動已行之有年,差別多在於執行的成效與優先順序而已。因此日、印、澳三方表面上無意過於彰顯「印太戰略」用於制衡中國崛起的戰略目的,但私底下仍然願意與美國合作。
台灣無法決定「印太戰略」架構裡四強的外交決定,但既然方向一致,只是執行手法的差別,台灣的策略應該是搭著川普政府此一大戰略的順風車,善用既有與印太地區國家的個別關係,從全方位的角度深化與這四個國家以及區域內其他成員的關係。
換言之,台灣需要靈活的戰術與高超的手腕,才能在大國外交之間找到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