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拓梓
要講起顧人怨,昭和時期最顧人怨的內閣總理大臣,田中義一一定榜上有名。而且不只是日本人討厭他,中國人也非常討厭他。
第一次若槻禮次郎下台後,大命果然降下到呼聲最高,以逸待勞的「政友會」總裁田中義一身上。出身長州的田中義一,畢業自陸軍大學校,被認為是陸軍大老山縣有朋認真栽培的軍隊領導人之一。他是第一個從參謀轉職為聯隊長的陸軍軍官,過去參謀被認為高人一等,自有升遷管道。但田中顯然認為,沒有帶兵經驗的參謀,不可能成為好參謀,因此他經過長官同意自請調職,成為部隊主官,並將參謀、主官輪替的概念,帶進陸軍。
秉持認真肯拚的精神,田中一路從基層幹起,後來出人頭地,在陸軍系統中出類拔萃,當過好幾任內閣的陸軍大臣,後來更離開陸軍,投身政界。他曾經說起這個投身政治的選擇,是在參與日清、日俄兩次戰爭沒有死之後的覺悟。一九二五年,他從高橋是清手中接下「政友會」總裁的位置,在加藤高明內閣變成少數內閣、搖搖欲墜之際,成為首相的熱門人選。
田中內閣的成立,據說和天皇本身的意向有關。在田中之前,所有首相的「大命降下」,都是元老的意思。在元老只剩下西園寺公望之後,加藤高明、若槻禮次郎的任命,都是西園寺一個人的決定。但是隨著年輕的昭和天皇繼位,以牧野伸顯為領袖的宮內勢力,開始介入了首相的挑選過程。田中之所以組閣,也是牧野這邊經過天皇同意,再去諮詢西園寺意見的結果。簡單來說,田中義一正面臨了過去多位首相從來沒遇到過的問題,就是年輕的天皇決心要涉入政治。
此外,過去幾任政府過於軟弱的協調外交,以及對左翼政黨採取的寬容政策,也面臨了質疑。過去執政黨「憲政會」的加藤高明、若槻禮次郎內閣,任用國際主義者幣原喜重郎擔任外相,持續推動協調主義外交,對和平採取歡迎與讚頌之意,對於中國方面,尤其支持美英門戶開放、不干涉中國內政的理念。但田中顯然認為,這樣的外交顯然過於軟弱。
田中看到美英蘇三國在中國互相奪取獨佔利益,並把日本當做假想敵。他也看見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馮玉祥等大小軍閥割據,沒有人能夠統一的情況,正因為得到蘇聯支持的蔣介石接掌廣東政權的情況而發生改變。同時,共產黨的崛起也讓田中對東亞局勢感到憂慮。對田中來說,幣原外交已經走到窮途末路,不可能再讓東亞局勢維持現狀。
為了處理對中問題,他召開「東方會議」,邀請日本參與東亞政策的人物們共聚一堂。雖然大家同意滿蒙特權的維繫,但方法各異,造成「東方會議」盍各言爾志,做出的決議和田中義一的想像頗有落差,各方唯一的共識,就是務必阻止共產主義在東亞的擴張。結論無法落實,田中自行其是,推動他想推動的中國政策,結果只是加深了外務省、軍方對田中的失望。
不只是外交,田中也對國內問題感到憂慮。金融風暴帶來的銀行擠兌問題還沒解決,因為鈴木商店倒閉而面臨倒債困境的台灣銀行還有待紓困。日本國內因為民主、多元的氣氛,讓左翼、無政府力量的聲音越來越大。從先前的虎之門事件,到後來的朴烈事件,乃至於合法、非法的左翼政黨紛紛誕生,讓保守的田中對於國內的政治氣氛感到憂心。面對內憂外患,一掃財政憂慮、產業立國、教育改善、地方分權、對支那(中國)問題解決,這幾個目標成為方才組閣的田中內閣的施政方針。
由於對田中的不信任,在野的「憲政會」和拒絕和田中合作的「政友本黨」領袖床次竹二郎走到一起,成立了「民政黨」,變成第一大黨,矢言奪回政權。為了解決問題,田中選了適當的時機解散了國會,重新選舉,這場選舉也是加藤高明放寬男子普選權以來第一次的全國普選實施。
為了勝選,田中內閣的內相鈴木喜三郎採取了近乎清黨的動作,一方面把政治上有忠誠疑慮的地方官員、不聽話的警察局長全部換掉,一方面也在第一次普選前的政見會上,以不敬為名,禁止無產傾向政黨的發言,引發包括「民政黨」在內其他政黨的嚴重抗議,認為田中內閣之舉,有違普選乃為促進民主的倡議。
政治的氣氛正在改變。大正時期的民主自由風氣,正因為田中上台而逐漸緊縮。
第一次普選的結果,政友會拿到兩百一十七席,民政黨拿到兩百一十六席,無產政黨拿到八席,政友會驚險獲勝。從少數黨逆勢求勝的田中,得到了多數的支持,決心持續強硬政策,推動加藤高明時代制定的「治安維持法」,在三月十五日當天,解散日本共產黨,並且逮捕多位左翼人士。他也利用行政命令,把「治安維持法」的最高刑罰改為死刑,再要求國會追認,反對田中這種舉措的的無產政黨議員山本宣治,在議會質詢的當晚,遭到右翼份子暗殺,造成一時的風聲鶴唳。(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