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伊朗與西亞世界》內憂與外患夾擊中的以色列

猶太人不見得比其他群體來得優越,但外在的客觀環境對他們友善是肯定的。若猶太人如同阿拉伯人一樣受到國際社會的輿論批判、經濟壓力、武力侵犯,是否還能保有穩定、先進、優越之姿,答案恐怕是未必。而美國對於以色列的態度,是以色列能否維持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一旦以色列內部出現分裂局勢,走向衰微也不令人意外。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近來諸事不順,在國內,貪腐案引發政治風暴,對外,美國政府不同意以色列兼併西岸(West Bank)。納坦雅胡向媒體表示「伊朗是世界的威脅」,伊朗外交部長也以「以色列戰機在敘利亞遭到擊落,其軍事武力並非無懈可擊。」予以反擊,儘管雙方聲量都不小,但情勢發展對於納坦雅胡而言,似乎是不太妙。

納坦雅胡在1996年擔任過一任總理,2009年再度當選連任至今,但他的下一步、或者以色列的下一步,該如何走下去?

在主流輿論中,以色列經常是以一個穩定、先進、優秀的國家形象出現,在敵人環伺下還能夠生存,其毅力、實力甚至是耐力都值得外人學習,也因此,關於猶太人的經商智慧、教育理念、人才培育在坊間都有大量書籍出版。

但平心而論,以色列背後有美國的支持,相較於鄰近的阿拉伯國家,政經局勢來得穩定許多,當然才有機會能展現出他們的聰明與優秀。猶太人不見得比其他群體來得優越,但外在的客觀環境對他們友善是肯定的。若猶太人如同阿拉伯人一樣受到國際社會的輿論批判、經濟壓力、武力侵犯,是否還能保有穩定、先進、優越之姿,答案恐怕是未必。而美國對於以色列的態度,是以色列能否維持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一旦以色列外部支持力道減弱,內部局勢出現分裂,走向衰微也不令人意外。

納坦雅胡在1996年擔任過一任總理,2009年再度當選連任至今,但他的下一步、或者以色列的下一步,該如何走下去?(REUTERS)

其實,以色列內部向來都存在分歧勢力,工黨與利庫德集團(Likud)之間的對峙就是一例。雙方自1948年建國以來就有不同立場,當時執政的工黨領導人,也是國家總理班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以建立國家層級軍隊為由,不再允許以往各自獨立的武裝組織自由活動,此舉便打壓了擁有武裝勢力的比京(Menachem Begin),形成往後兩人相互對峙的態勢。1977年,比京領導的利庫德首次取得政權,而這時的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表達意願希望與以色列和談、停止戰爭,也讓比京的「菜鳥政權」藉此得以穩健發展。但利庫德政府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sation, PLO)的衝突在黎巴嫩卻越演越烈,往後的和平交涉之中,利庫德也不願意與巴解的代表對談。

1992年工黨再度執政,主張與巴解對談,幾年後達成協議,但隔年1995年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卻遭到反對人士殺害,這也意味著阿以問題沒有解決的機會。除了不同黨派間的相互傾軋,民眾態度也會對政局造成影響。如以色列作家亞榮布列格曼(Ahron Bregman)在《被詛咒的勝利》(Cursed Victory)一書中提到的:

「拉賓被殺害之後,這個政府已證明自己是和平的障礙了。」

而這裡所謂的和平,又是哪一方標準下的和平?從人類歷史發展來看,始終都是拳頭大的一方才有資格談和平。但不管是誰的和平,都不會為弱者所認同,失勢方一旦有機會東山再起,衝突就無法避免。利庫德與工黨經過多次政黨輪替,但很明顯的,不管是哪一黨執政,面對巴勒斯坦問題都沒有完善的解決方案。

工黨領導人,也是國家總理班古里安(圖)以建立國家層級軍隊為由,不再允許以往各自獨立的武裝組織自由活動,此舉便打壓了擁有武裝勢力的比京,形成往後兩人相互對峙的態勢。(維基共享)

儘管川普宣布耶路撒冷做為以色列首都,但現在看來川普政府似乎不完全力挺以色列,對於以色列更多的要求,例如西岸領土,就不表認同。當然這不代表川普政府不再支持以色列,頂多只是示意以色列最好退一步調整政策。而也有部分輿論曾提到,美國近幾年已站上全球的石油進出口第一順位,再加上頁岩油(Oil Shale)的開發,在各項能源成本降低的情況下,政策可能不再以石油為主要考量,也可能轉移對於西亞局勢關注的層面。此時納坦雅胡若因貪腐罪下台,接任的人選若沒有足夠的政治優勢,大抵就是以色列政局趨向不穩定的開始。內部局勢變化、外在支持衰退,以色列往後在西亞的生存,恐怕不如以往來得容易了。

至於以色列與伊朗恩怨情仇,現階段更不可能解決。傳言伊朗暗中支持攻擊以色列的恐怖行動,卻未見任何明確證據,有趣的是,為什麼伊朗支持的活動就是「恐怖行動」?而以色列長久以來對於巴勒斯坦人的壓迫、以軍擅自搜查巴勒斯坦人住所,就不是「恐怖行動」?若大家都用同樣的標準,美國大量金援以色列,難道不也是支持「恐怖行動」?這時又得再拿出學者杭士基(Noam Chomsky)引用海盜與皇帝的故事,一樣都是在海上興風作浪,擁有小船的人稱為海盜,擁有海軍的人就稱為皇帝。講白了,就是現在年輕人說「人帥人氣王、人醜幹話王」的意涵。

伊朗的國際形象不好,當然做什麼事都會讓人拿來揶揄一番,就算什麼都沒做也會被列入流氓國家、邪惡國家的名單中。 不過,我們也不必期望巴勒斯坦、伊朗取得優勢的國際地位之後,就能夠平息一切問題。若有這樣的一天,接下來必定又是另一場腥風血雨。

納坦雅胡若因貪腐罪下台,接任的人選若沒有足夠的政治優勢,大抵就是以色列政局趨向不穩定的開始。(AFP)

歷史告訴我們,國內或國際政治的紛爭,向來沒有停止的時候,又有誰能猜得到1917年《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支持猶太人到巴勒斯坦建立家園,短時間內演變成猶太移民與阿拉伯人的衝突,而100年來從未見和緩。誰也沒料到二戰之後的英國,在西亞、整個世界的地位被美國取代,當然也沒有人預料到美國這個超級強權僵化到只會用武力攻打、外交壓迫、經濟制裁他們不喜歡的國家。相較之下,現在普丁(Vladimir Putin)時期的俄羅斯在西亞地區還比較受歡迎。

阿以問題、伊以問題演變至今都是無解的狀態,美國雖然扮演主要角色,但已經蔓延開的糾紛、仇恨,又怎可能輕易平息、好轉,而問題是,又為什麼需要平息與好轉?就算納坦雅胡最後因眼前內政與外交問題下台,充其量也不過只是少掉檯面上一個令人討厭的政治人物,問題依然會紛至沓來,留待繼任者承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