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微思客》發現德國:無障礙,讓身障者得自由

德國的法律規定了任何人不得因為障礙受到歧視,規定了對身體健康的人與身體障礙的人要平等對待。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實現無障礙。

文雨

在德國的大街上不時會見到坐輪椅或用盲杖的人,初到這裡的人也許會好奇,這裡為什麼有那麼多身障者?其實,並非這裡的身障者更多,而是這裡的障礙者有更多機會像普通人一樣外出並參與公共生活。

而這種參與跟便利的無障礙設施密不可分。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公共汽車和火車到站開門後,會伸出斜坡,保證輪椅能夠順利通過;汽車、地鐵和火車到站都不僅有語音提示,也有螢幕文字提示,讓視覺障礙與聽覺障礙者都能夠掌握到站資訊。

另外,大量公共場所設有障礙者廁所,廁所內不僅空間寬敞而且馬桶旁安有長扶手,有緊急呼叫拉繩或呼叫按鈕。不僅僅是身障者,行動不便的老人、推嬰兒車出門的父母、甚至提重物的旅客也都經常能從這些方便的設施中受益。

「無障礙」( barrierefrei)是一個在德國經常會接觸到的詞彙——無障礙廁所、無障礙住房、無障礙旅遊…「無障礙」意味著盡可能地去除壁壘,讓所有人都能夠不受限制的參與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的目的遠遠不是照顧弱勢群體那麼簡單。

德國的法律規定了任何人不得因為障礙受到歧視,規定了對身體健康的人與身體障礙的人要平等對待。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實現無障礙。換句話說,「無障礙」是實現社會平等的一個關鍵。因為在一個包容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正常的,做不到無障礙,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平等與包容。

「無障礙」是實現社會平等的一個關鍵。因為在一個包容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正常的,做不到無障礙,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平等與包容。(資料照,記者盧賢秀攝)

所以,實現無障礙不能單依靠社會救助組織的努力,它也被寫進了德國法律。

《身心障礙者權益平等法》(白話文編按:2002 年通過)規定了,除了公共交通工具,公共道路、公共建築也需要做到無障礙。

具體的建築標準由德國標準化協會制訂,比如政府機關大樓在新建或改建時必須做到出入不設臺階;如果有臺階,旁邊要鋪設平緩的坡道,上下樓要有電梯,要有身障廁所,身障停車位。對於餐廳、咖啡廳、旅館之類的私人設施沒有法律上的硬性規定,但政府鼓勵進行無障礙改建,為改建或新建無障礙設施提供經濟補助。

除了行動無障礙,交流也要做到無障礙。

例如為了方便盲人,不僅需要盲文資訊提示,也需要更多有聲讀物;聽覺有障礙的人不僅需要助聽器,也需要手語新聞,到政府機構辦事,需要有手語翻譯,翻譯費用由政府支付;為了方便有學習障礙的人,需要特殊的學校和教材。更進一步來說,需要減少各種繁瑣的官僚手續,各種資訊應盡可能簡單、清晰、明瞭。

無障礙的最終目標是讓所有人都能不依靠第三者的幫助而自由活動。但這仍然還是最理想狀態,現實情況尚有鉅大差距。

儘管德國近幾年的障礙設施不斷增多,但仍有不少偏遠地區的車站、市政廳尚未經過改建,很多短途公交工具也還沒達到無障礙標準。另外在法蘭克福、科隆等一些大城市,公共場所的電梯出現故障不能及時修復,讓無障礙設施形同虛設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跟據市場調查機構Innofact今年發表的一份抽樣調查,目前德國還比較匱乏的是無障礙住房以及無障礙工作崗位。

隨著社會老齡化以及外來移民的增加,方便人們行動、交流的無障礙設施會變得更加重要。即使是德國,無障礙之路也依舊漫長,但德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它們的存在並不僅僅是照顧少數群體,而是一項讓每一個人都從中受益的重要舉措。

白話文推薦延伸閱讀

施世駿、孫瑩芯(2017),《比較德國與韓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首次國家報告:對臺灣的借鏡》,社區發展季刊,第157 期,頁220-235。

周怡君(2016),《德國與臺灣身心障礙者政策與失能者長照政策的比較分析:復健模式的觀點》,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34期,頁1-39。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思客 發現德國:無障礙,讓身障者得自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