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元
農曆三月相信是許多人最期待並最忙碌的一個月份,從月初的玄天上帝,到下旬媽祖生日,其中又以媽祖生最為大家熟知甚至更躍上國際版面,各地活動都如火如荼的展開,其中不乏村落廟宇又或地方大廟等等,都會舉辦一連串慶祝活動,尤其透過網路宣達,往往都會吸引在地外地民眾熱情參與。
【延伸閱讀】臺灣人為何瘋媽祖?|媽祖文化隱含的母親意象
三月瘋媽祖在嘉義地區也不例外,其中位於雲嘉沿海交界處的港口宮,信眾都稱港口媽。
港口媽有一個鮮明特色,就是頭上有一顆紅色的大綵球,身上披著珍珠衣。五○年代工業起飛,雲嘉沿海鄉鎮居民北上就業穩定後,就回故鄉分靈媽祖北上,久而甚至立壇建廟,所以在媽祖生日前港口宮有好幾個星期的進香期,另外港口媽因為金身長期可供信眾迎請做客,所以也形成開基的媽祖常年不在宮中的有趣畫面,舉凡沿海居民有神明聖誕或婚喪喜慶,幾乎都可以看到港口宮媽祖身影出現。
港口宮的組織主要是由六村十一角頭所組成,為分布在港口宮週圍的四個村,分別為東石鄉的溪下村、港口村、下楫村、頂楫村,以及雲林縣水林鄉瓊埔村、塭底村等組成,六個行政村裡面共包含十一個角頭聚落,所以居民統稱為「六村十一角頭」, 這六個村莊為了與東石鄉另一聯庄下六村區別,又稱為本六村。
【延伸閱讀】萬神齊相會、共享萬年火│南投縣名間鄉受天宮玄天上帝進香期
在港口宮除了熱鬧進香期之外,另外在農曆三月十五日到廿二日,本六村的居民會依循傳統到廟裡請出媽祖到村中遶境。請媽祖對於本六村居民來說是一項大事,這時候平時都供信眾迎請的媽祖,廟方會特別空出時間讓六個村庄居民迎請,六村居民早期議定迎請順序,第一迎請者稱為頭香,共包含為頂揖村灣仔埔、下楫村菁埔仔兩個地方,最後迎請者稱為尾香,包含港口村的蚶仔寮全部,因為迎請媽祖是由各村莊主辦,所以每一庄頭迎送媽祖及遶境方式都不盡相同,居民都沿襲成俗。
大致上迎請的時間都是在早上以徒步方式,到港口宮迎請媽祖坐上廟方準備的三頂鑾轎,再徒步回村莊開始遶境,唯獨輪流到農曆廿十及廿一兩天時,雲林縣水林鄉的兩村時,塭底村是以車隊跨過北港溪到東石鄉溪下村溪仔下接媽祖,隔天瓊埔村再到塭底村請媽祖,等待遶境完下午再將媽祖送回溪下村的舊庄接續,居民對於請媽祖相當重視,在農曆年後便組成獅陣密集練習,在請媽祖的當天為媽祖鑾轎開道,六村裡面知名的獅陣如港口村的振興社、水林鄉瓊埔村的順武堂、溪下村的(大庄、中庄仔、下舊仔埔)的龍英堂。
【延伸閱讀】徒步進香作為媽祖信仰的實踐或流行?
遶境當天,各村莊隨香信眾及獅陣浩浩蕩蕩地前往港口宮恭請媽祖,媽祖一進到村莊,便受到信眾熱烈歡迎,沿途鞭炮聲不絕於耳。村民設案擺上三牲酒禮水果紅龜等供品參拜,遶境時媽祖神轎停留在各家戶門口接受參拜換香,所以路線可能延長而臨時更動,一天遶境結束後,媽祖安座進行安座,村民筊選出下任爐主進行交接,當天中午及晚上村民擺上流水席招呼遠道而來的客人,等到隔天或下午恭送媽祖回宮,請媽祖活動才宣告圓滿。
【港口媽掠貓精】
農曆三月廿十日是港口宮本六庄的溪下村跟塭底村請港口媽遶境的日子,兩個村莊雖然相隔北港溪兩端,行政區域也分屬兩縣,兩村居民也都是張姓宗親,據口述相傳,以前兩村是同一個聚落在北港喜溪的南邊,因為北港溪的氾濫才遷移至北港溪北岸分居兩端,故也沿襲舊例在同一天遶境。溪下村早上往港口宮請出媽祖遶境完畢,塭底村再前往恭請聖駕回村接續繞境。而在廿十號溪下村遶境時,則流傳有一則掠貓精的精彩故事,許多年紀稍長的長輩都記得媽祖曾經在村莊顯現神威:
在溪下村中有一戶張姓人家,無緣無故腳生潰爛,看遍醫生也都沒有起色,住家附近不時瀰漫一股怪異的氣氛。農曆三月廿十,村民在村中王爺帶領下,依例前往港口宮請媽祖回村遶境,當隊伍走到該戶人家時,神轎與乩童紛紛擾動起來,此時三媽與王爺便四處巡視,突然前往該戶人家門口空地停住,此時,三媽就採「生童」,跟著王爺乩童,將七星劍往地上一插;吩咐眾人往下挖掘,結果竟挖出一副貓骨頭,屍肉完好尚未潰爛。王爺見狀後便說道:「便看媽祖處理」,三媽於是指示此副貓骨要「炸油鼎」才行,不然日後必然繼續作怪,此時大媽也突然採乩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將其火化埋葬即可」,當下,信徒隨著媽祖的指示處理完畢,說也奇怪,該戶人家的足部潰爛就此不藥而癒,附近的詭異氣氛也消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民俗亂彈 頭戴紅花驍勇善戰的黑面三媽出巡:雲嘉六庄迎港口媽及掠貓精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