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宜、陳亭靜
讓我們來談談什麼是智慧機器人(Intellegent Robot, I-Robot)——雖然目前並沒有對「智慧型機器人」提出一致的定義,但我們通常將具有辨識外部環境,可以自行判斷與自主動作之機器人,視為廣義的智慧型機器人,其應用領域包括製造業、專業服務和家居個人等方面,而且逐漸擴大。
機器人+AI:故事的起源
如果談到智慧機器人,就不得不提到他們的「靈魂」:AI(人工智慧)。AI一詞最早出現於1956年美國Dartmouth一場研討會上,會中首度將具有人類般思考的機器,稱之為「人工智慧」。自此之後,AI的存在一直與機器人存在密切關係。
人工智慧透過深度學習,不斷地去習得新的知識、技巧與能力,因而越來越聰明,且涉及領域越加廣泛,例如:自動駕駛、無人飛行載具(UAV)等。短短六十年間,人工智慧機器人發展快速,除了人工智慧研發突飛猛進,也仰賴於機器人與機械長期奠定的基礎。
然而,人工智慧如今不再被視為只是種技術或工具而已,而是真正足以與人類並駕齊驅,甚至威脅人類存在的競爭對手。1997年超級電腦「深藍」擊敗西洋棋冠軍卡斯帕羅夫;接著2011年IBM所開發的人工智慧超級電腦「華生」(Watson),在美國知名益智問題節目中打敗人類冠軍,贏得最終勝利;2016年初Google開發的人工智慧Alphago擊敗韓國棋王李世石。可見,這場「人類vs.人工智慧」的爭辯,不斷持續且越演越烈。
智慧機器人:當威脅成為現實
《機械公敵》的片名,I, Robot,跟家事機器人品牌IRobot名稱相當接近,筆者不確定是巧合,還是暗喻,但基本上這表明了,電影中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衝突,可能比你我想像中還要近——而且已經從電影幻想,化作現實。
回顧過去「機器人」的相關電影,包括《魔鬼終結者》系列、《機械公敵》、《星際大戰》,都會觸及兩個部分:一個是機器人與角色之間的情誼,但更多的,則是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潛在衝突。第一,機器人在科幻作品中往往給人火力強大的形象,人類恐怕難以招架;第二,在現實面上,人類對於科技生活的依賴,再加上機器人在性能與運算能力不斷提升下,已經在部分職業取代人類,進而引發「機器人取代人類」的憂慮。
而導致這場競爭的,事實上正是人類社會本身的需求:因應全球社會需求改變,服務型機器人正快速崛起,各國不論公、私部門均投入這個領域,希望未來可將此類型機器人大量應用於醫療、居家服務、老幼照護等方面。例如2014年日本軟銀發表、擁有情感辨識功能且擁有自身情緒的人形機器人Pepper,一亮相即為眾人焦點。而如今Pepper也即將正式登台,透過租賃方式提供企業使用,月租費比基本工資22k稍微高些,為台幣26,888元,但機器人勞工無須顧慮工時問題。除此之外,阿里巴巴、鴻海與夏普也宣布組成機器人大聯盟,希望整合研發、生產與應用產業鍊,掌握智慧機器人商機。
除了基礎的服務需求外,智慧機器人還要挑戰更進階的決策工作:在科技金融(Fintech)的浪潮之下,愈來愈多財務機構將人工智慧與大數據、雲端資料庫結合,進行貸款審核、投資理財等服務。以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螞蟻金服為例,正逐步將AI整合到每個金融服務應用,例如2010年開始為小型企業提供,基於大數據無抵押的信用貸款服務;在財富管理服務方面,還能推薦基金等理財產品。怪不得有人預言,未來10到20年內,有50%的工作將被機器人所取代。
因此,不論是人工智慧,或是機器人,不再只是專屬科技業或製造業的「工具」;就像網際網路一樣,這是一套能夠攫取、運算大量資料,根據既有模式進行預測,甚至能進行決策的服務流程,它可以運用在金融、醫療、科技等產業,甚至公共政策、教育、社會服務等領域,都能夠扮演重要角色。
機器人的威脅?「人」才是真正的問題
回到第一段的問題,像《機械公敵》那樣的電影情節,機器人經過運算結果發現,人類才是地球最大的病灶,進而消滅人類,你會擔心嗎?也許可以看一個案例:2016年微軟公布第一款的社群機器人Tay,她可以透過AI技術與網友在推特上交談,並發表內容,沒想到上線不到24小時,就遭到網友刻意地「餵養」髒話與種族歧視字眼,讓她「學壞」了,最終遭微軟下線處理。
未來,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工作,必將成為新趨勢,而這樣的改變將帶給社會廣泛的衝擊,不論是家庭或是工作領域,都包含其中。如何去紓解人們受衝擊後的負面觀感,這是政策制定者所將面臨的挑戰。例如:對於機器人學習方面進行限制,一旦其接觸腥羶色、歧視等易「學壞」的字眼,程式將會自動屏蔽,這樣的方式,有點類似現在3C產品的兒童模式;而公司行號使用僱員上,需要保留固定比例的人類員工,使人類有工作上的保障等等。當然,有工作職位被取代,自然就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儘管目前還無法掌握具體趨勢,但如何在教育政策與產業政策上給予適當指引,考驗政府、企業與個人的洞察與治理能力。
世界正在邁向新機器人世代,是好是壞,沒人能給個肯定的答案,只差在你如何看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逆思 智慧機器人的過去與未來—人類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