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逆思》當現代化超市逐漸取代傳統市場:談市場零售業與都市社會文化

超商和量販店既明亮又乾淨,商品分門別類放在架,讓消費過程變得方便,自然衝擊了傳統市場的生意,雖然說「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社會進步的鐵則,但,大家真的清楚當傳統市場逐漸勢微,我們究竟會失去什麼嗎?同樣的問題,會否也是整個國家面對傳統文化時,需要看得更深的部分?

文/謝佳穎 編輯/葉承彥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採買、購物是想擁有基本物質生活水準的人都必須做的例行公事。從以前到現在的台灣社會,人們皆有不同的管道可以購買食物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不管是傳統的菜市場、黃昏市場,或是現代化的連鎖超市、量販店,都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然而,台灣社會隨著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的進步,傳統市場不論是環境、衛生,與商品多樣性,漸漸比不過乾淨、明亮又充滿各國商品的現代化大賣場。

大賣場一隅。台灣社會隨著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的進步,大賣場也逐漸成為人們添購民生用品的去處。大賣場一隅。台灣社會隨著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的進步,大賣場也逐漸成為人們添購民生用品的去處。

台灣零售業趨勢:逐漸消退的傳統市場、快速增加的現代化賣場

根據經濟部的統計資料,民國88年公有傳統市場的營業額約為965億元,然而在民國99年已降至800億元,到了民國102年甚至跌至698億元,等於是從每年下跌15億營業額增快至每年下跌25.5億。相較於節節敗退的傳統市場,超級市場與量販店則分別以每年41億與每年167億元的營業額增加速率,快速攻占零售業版圖,成為綜合零售業註1中成長最快速的行業。

然而這樣的生活現象其實不需要依靠繁雜的統計數據,從日常生活的觀察便可見一斑。現在走在街道上的你,想要去採買點日常用品,馬上映入腦海的應該是常見的7-11、全家等超商,以及頂好、全聯等超級市場,或是開車到遠一點的大潤發、愛買等量販店吧?

這些賣場不僅有各式處理、包裝好的蔬果肉品,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交通便利性又高,充分滿足沒有時間處理食品的忙碌上班族、簡單家庭組成的雙薪家庭,與重視食品衛生、多樣化商品來源的現代人。

至於傳統市場,除非有地緣上的鄰近,否則現代人購物時幾乎很少會想到,年齡越低者越是如此;實際到傳統市場逛一圈,也大多充斥著偏中高年齡層的賣家與消費者。傳統市場無法得到現代人青睞的原因,一方面不外乎是它們岌岌可危的形象,「狹小」、「環境髒亂」、「衛生不佳」等清晰的標籤,成為了習慣於乾淨、系統化擺設的現代人不常去傳統市場的重要心理因素。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台灣人的生活模式轉變也是很大的原因之一。隨著婦女踏入職場、家庭結構由大變小,現代人的買菜習慣逐漸從原食材、以白天為主的購物時間轉變為購買熟食或處理好的食材、下班後的晚上時間來購物居多。種種的因素,造成傳統市場空攤率增高,生意相較以往越來越差,也離現代人的生活越趨遙遠。

根據經濟部的統計資料,公有傳統市場的營業額從每年下跌15億,增快至每年下跌25.5億,顯見大賣場確實對傳統市場造成了衝擊。根據經濟部的統計資料,公有傳統市場的營業額從每年下跌15億,增快至每年下跌25.5億,顯見大賣場確實對傳統市場造成了衝擊。

單調化的商品來源、單調化的買賣關係、單調化的城市文化

或許很多人覺得「沒什麼啊!」以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眼光去看待這樣的消長,或是不曾認真思考過這個現象的影響,只是覺得有很多超市、量販店讓購物變得方便,是很好的事情。政策執行者也持續推動將沒落的傳統市場用地「活化」為住宅、商業大樓等,使得傳統市場的沒落更成為理所當然的趨勢。然而,在傳統市場逐漸式微、連鎖超市與量販店的快速擴張下,其實隱藏著的一項極大的憂慮——「市場地景單調化」註2

還記得前段提到的,傳統市場與現代化賣場的消長速率嗎?設想若是依照這樣走向,資本雄厚的大型廠商不斷擴張,迫使單打獨鬥的小攤商、傳統市集攤販一一退出零售業市場。都市市民固然可以因為連鎖經濟的規模化效應,享有更優惠的商品價格;但是當消費者的購物來源全都來自於一間間全聯、大潤發,寡佔的市場來源使得消費者只能在不同的商品品牌之間做選擇,商品的內容、價格甚至賣場的風格幾乎是大同小異,消費者看似可以在好多亮麗的賣場中選擇許多不同的商品,殊不知商品的來源完全是被背後的賣場經營者所決定;而不同商場由於低成本價格導向選擇相同的上游採購製造商,或是由於企業之間的整併、合作,使得商品來源也愈趨單一化。

「市場地景單調化」講述的便是這樣的現象,傳統市場、小攤販被排擠到偏遠的郊區,都市成為剩下少數大型賣場、連鎖超市的「戰場」。而這帶來的影響,除了使得消費選擇減少、地方文化消失,顧客和店主之間的關係也隨著收銀機與制服工讀生,變成純粹的商品與金錢交易。這同時也造成更多問題:食品安全是否更難以掌握?當地方歷史性的攤販、店面、市場逐漸因為競爭而消失時,商品的價值便只在於使用的剎那,而不在於它承載了多少屬於生活的歷史、記憶與文化。

資本雄厚的大型廠商不斷擴張,迫使單打獨鬥的小攤商、傳統市集攤販一一退出零售業市場,使得商品來源也愈趨單一化。資本雄厚的大型廠商不斷擴張,迫使單打獨鬥的小攤商、傳統市集攤販一一退出零售業市場,使得商品來源也愈趨單一化。

傳統市場的價值:多樣性、歷史與記憶

筆者私以為,一個城市、地區的豐富性,與市場文化有很大的關聯性。就經濟的角度而言,可以讓消費者擁有多樣的商品來源,減少資本家壟斷貨源的情形;就文化的角度來說,相較於講求效率、分工精細的大賣場,傳統市場與攤販讓人們擁有更多交談的空間,相當於一個小小的次文化來源地。

此外,人們藉由交談逐漸發展一地之文化,也累積對於這個地方的情感與記憶,這也是為何保存傳統市場、小攤販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或許會忘記商品的價格,但哪條巷弄裡有哪些店面、賣了哪些當地才吃得到的東西、曾經遇到哪個親切的老闆或店面的歷史傳承,這些都多多少少會成為生活歷史記憶的一部分。

雖然傳統市場與小攤販正面臨衰退危機,但現在正有許多地方團體協助推動市場轉型,期盼市場能在保存固有文化的狀態下,以改善經營方式、經營環境、硬體設備來吸引新的消費者。而若有機會經過傳統菜市場時,或許也可以多多探索在這樣簡樸、雜亂的販賣空間背後有什麼樣的生活歷史,以及思考該如何盡一己之力去維護它。


註1:綜合零售業相較於專賣店,泛指銷售多種產品類之零售商業,包含便利商站、超級市場、百貨公司、量販店等。(曾光華.第十二章〈零售、批發、物流〉.《行銷學:探索原理與體驗實務》)

註2:「市場地景單調化」名詞定義來源為吳鄭重《「菜市場」的日常生活地理學初探:全球化台北與市場多樣性的生活成是省思》論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逆思 當現代化超市逐漸取代傳統市場:談市場零售業與都市社會文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