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梭
電影《浮華一世情(The Duchess)》改編自英國第五代德文郡(Devon)公爵妻子,同時也是英國貴族名媛﹣喬吉安娜.卡文迪許(Georgiana Cavendish,1757年﹣1806年)的生平。劇情描述喬吉安娜不滿十八歲便被許配予公爵;在女權尚不被重視的年代,她崇尚自由且熱衷政事的個格完全不符合丈夫對配偶的期待,婚姻裂縫於是逐漸擴大,各自在其他人身上尋找對愛的滿足與想像。姑且不論史實與電影出入為何,鏡頭裡的喬吉安娜只能在禮教下妥協,為孩子、為思慕的伊人犧牲自己滿腔信念。
四處見習的美國調酒師威廉.湯姆士.布斯比(William Thomas Boothby)於1908年編纂出版《World’s Drinks and How to Mix Them》,其中收錄「公爵夫人(Duchess)」該款調酒;在盛滿碎冰的杯內注入等份量義式苦艾酒(Italian / Sweet Vermouth,酒譜建議為Cinzano品牌)、法式苦艾酒(French / Dry Vermouth)、艾碧斯(Absinthe)攪拌均勻。同本書中另一款「洛夫特斯(Loftus)」調酒幾乎有著一樣酒譜;2009年,當書商再版布斯比於1891年著作《Cocktail Boothby's American Bartender》時,頁末補上早前版本部份內容,其中幾張手稿註明「公爵夫人」的作法且另稱為「洛夫特斯」,而「洛夫特斯」則是布斯比在舊金山費爾蒙特酒店(Fairmont Hotel)酒吧任職時的創作。
1914年,芝加哥瑞士籍調酒師雅克斯.斯特勞布(Jacques Straub)於著作《Drinks》提及調酒「公爵夫人」與「洛夫特斯」相同,書內另外兩款「第四象限(Fourth Degree)」和「羽毛(Feather)」也都有著同樣配方。1931年,紐約華爾道夫酒店調酒師﹣艾伯特.史蒂文.克羅克(Albert Stevens Crockett)出版《OldWaldorf Bar Days》,列出的「公爵夫人」原始酒譜另外還加入少量柑橘苦精(Orange Bitter)稍作風味區隔,「洛夫特斯」酒譜則保持不變;更說明後者發想來自當時線上火紅的蘇格蘭女演員兼歌手-塞西莉亞.洛夫特斯(Cecilia Loftus)。
雖然有人認為「公爵夫人」調酒命名來自1915年的美國默劇短片《公爵夫人(The Duchess)》,但該杯調酒出現時間卻早於電影上映時間;「洛夫特斯」調酒的主角塞西莉亞倒是曾1935年電影《一彎藍月(Once in a Blue Moon)》飾演過公爵夫人一角。或許,「公爵夫人」調酒靈感也來自於美國彼岸那位-喬吉安娜.卡文迪許公爵夫人的故事。
以基督教道明會遺址建立的黑修士蒸餾廠(Black Friars Distillery)座落於德文郡第一大城普利茅斯(Plymouth),在1793年寇茲家族加入後不久便更名為寇茲酒廠(Coates & Co),那年,也是喬吉安娜替情人﹣葛雷伯爵生下女兒後一年,在德文郡公爵脅迫下重回到丈夫身邊,徹底放棄她曾經對真愛的奮不顧身。
英國自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不僅在農業、紡織、能源上有重大進步,也連帶推動製酒發展,至今仍舊活躍琴酒品牌紛紛推出。歴史上的喬吉安娜公爵夫人不嗜賭,也飲酒成癮(當然包括琴酒)。而連續蒸餾技術尚未普及前的18、19世紀,傳統鍋爈式銅製蒸餾器較難控制蒸餾烈酒品質一致,必須以茴香、檸檬等較重風味或像甘草能夠增加甜度的草藥來掩蓋劣質琴酒氣味不佳問題;寇茲酒廠所生產的普利茅斯琴酒,便是偏向草本調性。一開始的普利茅利有數家琴酒酒廠,可惜接連關閉後都沒有留下太多相關紀錄(如購買的香料、配方比例、銷售資料),無法明確定義和瞭解該區域琴酒風格;普利茅利如今僅剩下寇茲酒廠。
英國政府亦曾於1880年代立法規定,唯有在普利茅斯製造的琴酒才能稱作普利茅斯琴酒,一度曾受歐盟法令規範為地域限定琴酒(Geographical Indication Gin);直到2015年2月,擁有普利茅斯琴酒品牌的保樂力加(Pernod Ricard)酒業集團在各項行銷商業等考量下,向歐盟遞交申請註銷其地域限定保護生效,自此普利茅斯琴酒不再限定僅能於一地生產。
儘管擁有時尚美貌、思考能力與社交手腕,公爵夫人最終掙脫不了傳統枷鎖;糾葛取捨之間選擇放下執念。華服底下的黯然神傷,到底是喝下再多杯酒也無法翻轉的命運;就像普利茅斯琴酒最後在集團操弄下不再屬於一塊土地傳承,我們總不敵時勢掌控的變化,只得接受或者被淹沒。
這杯「公爵夫人」,適合獻給今晚在人生感覺諸般無奈的妳。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