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杜克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2015年11月7日的馬習會可以說是兩岸近半世紀以來的重大轉變,消息一出不只國內正反意見激烈交鋒,也引起世界各大媒體關注。到底台灣民眾是否支持馬習會呢?假如支持的話,是因為害怕兩岸現階段的關係因2016選舉結果而改變嗎?假如支持對話的話,是希望兩岸談統一嗎?
杜克大學政治系自2003年開始即設計問卷,並透過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以全台抽樣電訪的方式詢問台灣民眾有關於兩岸議題的一系列問題,並透過抽樣千人與事後加權的方式增加樣本的民意代表性。自2003年開始,至2014進行了七波電話訪問。
在最近一期(2014年12月28-30日)的民意調查中(樣本數1091人,分層抽樣並事後加權),第24題『有些人主張兩岸的領袖(臺:領導者)應該開始進行政治對話,討論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請問您支不支持(臺:咁有支持)這種主張?』,其中有68.5%的受訪者支持,22.5%的受訪者反對。從這份資料來看,臺灣多數民眾是支持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
但這對話是因為怕2016大選後政權交替嗎?其實並不是。當被問到第32題『如果2016年民進黨候選人選上總統,你會不會擔心兩岸關係變得比現在更為緊張?』時,有66.9%的受訪者覺得『不擔心』,僅有26.4%的選民覺得『擔心』。因此這支持兩岸領導人對話的基礎並不是來自於什麼政黨執政。
那麼,台灣民眾希望政治對話什麼呢?首先是下圖。當台灣民眾被問到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看法時,從2003至2014年的11年間,多數民眾是希望維持現狀的。當有維持現狀可以選時,有近四成民眾支持先維持現況再看看狀況、近三成民眾支持永遠維持現狀。這樣的結果跟國內其它詢問兩岸關係的民意調查是接近的。而第三多的則是逐漸增加的支持以後獨立,支持以後統一則逐年減少。
但台灣民眾真的甘於現狀嗎?在問卷中,進一步詢問台灣民眾在各種客觀環境改變之下,對於統獨的支持度改變。問卷提了四個題目,讀者一邊看也可以一邊試著回答:
一、假如中國不打台灣,支不支持獨立?
二、假如獨立會被中國打,支不支持獨立?
三、假如兩岸政經條件發展還差很多,支不支持統一?
四、假如兩岸政經條件發展得差不多,支不支持統一?
當進一步給予情境時,我們發現了台灣民意的理性與轉變:假如中國不攻台,有80%的民眾是支持台灣獨立的。更重要的是,台灣民眾即使知道會被中國武力攻擊,在這樣的威脅下仍支持台獨的比例已經從2003年的27%,成長到2014年40%的比例;相反地,「當兩岸政經發展差不多就支持統一」的比例,從2003年的60%一路下滑至2014年的28%。兩者在最近一波2014的問卷中已經出現黃金交叉。中共武力威脅已經不是防止台獨的絕對武器,其效果正在流逝,而即使兩岸政經發展走向一致,也無法再吸引台灣民眾支持統一。從這些「條件式統獨」的民意變化可以知道,台灣民眾理性地選擇「維持現狀」,但並不甘於維持現狀。
最後,在2012與2014年的問卷中,台灣民眾被問了這個問題:『有人說:「如果臺灣在經濟上太依賴大陸,將來大陸會利用經濟來要求臺灣做政治上的讓步。」請問您同不同意(臺:咁有同意)這種說法?』。在兩次的問卷中,分別有68.1%以及62%的台灣民眾認為中國會用經濟來要求台灣做政治讓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經換政」,或者,「以經促統」。
當我們把這些結果全部結合在一起後,可以看到這樣子的民意輪廓:台灣民眾希望台灣總統能跟中國領導人對話,但討論內容則多數民眾不認為該往統一方向前進,而是希望透過對話擴大、穩定現有的經濟交流,而該經濟交流的背後,不能夠有政治統一的動機或小動作。假如只是純粹的經濟交流,自然就只是交換、互惠與補償的問題,而不需要也不應該損及主權,那當然沒什麼需要隱藏或偷偷來的。台灣民眾知道要走向國際的同時必須要與中國談,因此多數民眾並沒有逢中必反,但也不希望台灣的任何國際事務都要期待中國的善意。
當然,這些都只是民意之所嚮。執政者、政治人物或候選人是否會反映民意、或是兩岸談判代表是否有能力透過這樣的民意來取得更多談判上的優勢,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小結研究發現:
1、超過六成台灣民眾支持兩岸領導人對話。
2、超過六成台灣民眾擔心中國「以經促統」。
3、「維持現狀」一直是主流民意,但「條件式統獨」的民意時刻都在變化:
(1)中國不攻打台灣,支持台獨的比例長期都將近八成。
(2)中國會攻打台灣,仍然支持台獨的比例十餘年來從27%成長到40%。
(3)兩岸政經發展差不多就支持統一的比例,從2003年的60%一路下滑至2014年的28%
4.因此總結來說,台灣民眾支持兩岸領導人對話,但對話方向絕不是往統一的方向前進,也擔憂中國的以經促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菜市場政治學:台灣民眾支持對話,但不是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