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暉
台灣企業過去以OEM(委託製造)與ODM(委託設計製造)為主要的生產模式,面對來自新興市場企業,挾其低廉生產成本,進行激烈的低價搶單,嚴重壓縮我國企業的生存空間。因此台灣企業逐漸往價值鏈兩端方向移動(左端為研發創新,右端為品牌行銷),其中「品牌化」更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策略選項,希冀藉此提高附加價值與獲利能力。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100年工商普查》的資料顯示,台灣製造業與批發及零售業,從事自有品牌經營企業為3萬1,197家,相較民95年成長49.18%,自有品牌銷售金額為8兆8,072億元,亦相較民95年成長67.63%,呈現品牌經營家數與金額雙成長的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以BtoB為主要經營型態的企業,也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例如國內IC設計大廠聯發科,2014年宣布啟動品牌元年計畫,揭櫫「創造無限可能」(Everyday Genius)的品牌願景,提供客戶完整解決方案,以型塑出不可替代的品牌價值。
但是比較2014年Interbrand全球百大品牌,排序第100的任天堂(41.03億美元),與台灣20大國際品牌之首的華碩(17.23億美元),前者品牌價值約為後者的240%,顯示台灣品牌仍與全球百大品牌有一定的差距。
為強化台灣發展國際品牌的動能,筆者建議金管會與臺灣證券交易所,應以在台灣掛牌的上市公司為母體,參考由Interbrand公布的「台灣20大國際品牌名單」,同時納入企業獲利能力等指標,篩選出具備「發展國際品牌」與「高獲利能力」之標的,編製成「台灣國際品牌指數」,引導法人、大型基金等投資機構,將資金投入重視發展國際品牌的企業,不僅鼓勵企業品牌國際化,甚至形成示範性效用,達到提升整體產業附加價值的政策目標。
(國立臺灣大學法學碩士,研究人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