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偏鄉教師的感慨與期望

◎ 呂禮詩

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及繁星推薦第八學群招生日前放榜,經濟弱勢生僅四成上榜,低於一般生的五成錄取率,甚至進入頂尖大學的僅有百來人,根本就是「屈指可數」;經濟弱勢學生的學力究竟出了什麼樣的問題,在國民教育已邁入十二年學制的今天,教育反而成為「階級翻轉」的障礙,非常值得探討。

 示意圖。 (資料照,記者黃明堂攝)

以筆者服務的偏鄉國中而言,去年七年級學生入學時,為瞭解孩子的英文程度所進行的能力鑑測,讓人訝異的是:不但英文字母由A唸不到Z的大有人在,數字一至二十的拼寫竟也普遍的「零零落落」,第一次段考「雙峰現象」的兩極化,更令人心驚!

還好,在教育部補救教學的經費補助及技藝班的開設下,孩子很早就開始了適性探索;學校也幸運的能在企業贊助之下,不但每個星期都有義工陪著孩子「共讀」,每次段考結束後還安排「達人講座」,讓孩子看到「千里之行」前,當下努力的重要性;也有退休老師出錢又出力,心理及物質雙管齊下的激勵學習動機。如此以增加經濟弱勢學生多元價值的刺激與衝擊、學習成就的持續追蹤與評量,以及驅策學習動機的方向與能量,「因材施教」,才有機會「補救」。

沒到偏鄉服務,無法想像經濟弱勢家庭孩子的願望微末得讓人心酸。他們在意的,往往只是如何及早改善家庭經濟,天龍國的頂尖大學幾乎不曾存在於他們的夢想裏。但是,如果頂尖大學的學生都來自於經濟強勢家庭,則整體社會創新的思維將有所侷限,階級間的相對剝奪感只會更加強烈,經濟族群的對立將會愈加嚴重。

教育,不但是百年大計,更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光靠教育部的努力和投入是不夠的,如果能有更多的企業帶著資源走進校園,讓下一代看到不同的世界,有更多領終身俸的退休軍公教人員對經濟弱勢的孩子付出陪伴與關心,因材施教的理想,才有可能實踐。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偏鄉國中兼任老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