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大校園規劃 進退失據

◎ 王維仁

台大校園空間、總圖書館與農業陳列館都是台北市重要的城市空間,也是台灣建築文化的公共資產。面對台大人文大樓方案引發的爭議,我希望能從建築與城市設計的專業角度,提出幾點建議。

台灣大學人文科系學生19日在人文大樓預定上舉行人文大樓開幕祭記者會,以施放氣球標出人文大樓天際線方式,表達希望人文大樓儘速動工的想法。(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

目前設計的人文館建築量體過於逼近農業陳列館,兩者距離不到十米,前者高度超過後者的兩倍,中間只有類似巷道的間距,喪失了新建築與歷史建築應該形成的良好公共空間品質。由任何一個角度看,簡潔而優雅的洞洞館,都像是個委屈的老居民,被新鄰居大量體而多表情的新人文館逼到了極限。農業陳列館和總圖一樣,都是台灣重要的近代歷史建築,在現代國家很少有新建築以這樣的方式對待歷史建築的。我相信一流的建築師必然能夠在遵守最嚴謹的都市設計準則裡發揮創意,這也是台大校園規劃在設計控制上應該嚴守的分寸。人文大樓除了量體高度上不應該高過總圖書館和農業陳列館,也應該與兩棟建築保持足夠的基本間距退縮,以保持歷史建築前後的廣場或綠地做為公共空間的基本環境品質。

目前人文大樓的設計確實對校園空間造成了引人爭議的批評。當然這種爭議都有一定的主觀性,大家的看法不盡然相同,但是我相信任何一所以自己校園空間歷史為榮的一流大學,如哈佛的圖書館方院,或史丹佛中軸線的紀念教堂,對校園大門入口最重要區位的建築,即使請來的是普立茲克獎的世界級大師,也一定會用最嚴謹最審慎的原則來權衡得失 。

目前的人文大樓設計方案,因為使用功能和面積需求,在這塊基地上要能控制量體又要能營造好的環境的確不容易。如果這個台大校園重要的歷史空間,確實無法容納目前人文館需要的功能面積,建築量體的確無法融入環境,台大的校園規劃單位更應該思考這個地點更具前瞻性與公共性的未來,責無旁貸地為人文館另覓基地,而不是為難建築師長期在這塊基地上顧此失彼的掙扎。而台大如果因為企業捐贈的利益,就放棄了捍衛校園重要空間的權力,就更是進退失據而得不償失了。

(作者為一九八五台大土木研究所校友,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