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有土味的魚 談農漁業競爭力

◎ 李武忠

為響應環保團體「永續年菜」呼籲,今年過年特別到大賣場買了台灣鯛、鱸魚、虱目魚等養殖魚種回家當年菜,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這些魚竟然含有不同程度的臭土味!

同樣是台灣鯛,朋友託宅急便送來以外銷為主的台灣鯛,品質完全不同,既沒有臭土味,肉質亦鮮美,口感也不同,凸顯出目前國內養殖業者的技術與漁產品品質存在極大差異。

這些年儘管兩岸政府與商人大敲邊鼓,但是台灣虱目魚外銷中國成績始終不理想,主要原因即為多刺與魚體含臭土味。臭土味的問題普遍存在淡水養殖,依魚種不同稍有差異,且每個人對異味的敏感度也不同,究其原因不外為藻類或放射菌所引起,經由鰓黏膜吸收進入循環系統而蓄積於魚體內所致。臭土味是可以透過正確的水質、飼料、益生菌管理與上市前處理(如適度提高水中鹽分濃度等)來加以克服。

目前國內有關養殖水產品安全認證強調的是有無不當的藥物、抗生素、激素等殘留,而超市、大賣場進貨時也只重視藥物殘留與價格,建議未來應將有無臭土味納入檢驗,以促成淡水養殖魚類的品質提升。

面對政府將大幅開放國內農漁產品市場,及大量進口農漁產品競爭,如越南養殖巴沙魚(Basa fish)無刺無土味價廉市場接受度頗高(巴沙魚已經取代吳郭魚成為歐美市場的主要進口產品之一),或是想如日本透過自由貿易簽定將其農漁產品行銷國際,台灣農漁產品必須追求更高、更穩定的品質。目前如鳳梨、蓮霧、蝴蝶蘭、毛豆、石斑、稻米等都有相當傑出的生產達人,如何將達人由個人、產銷班擴及整個生產線,是產官學研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尤其農漁業試驗研究機構,表現不如過往,主因過度重視專利申請與技轉金的取得,將大部分經費與人力投注在容易取得成果的項目,忽略農漁民迫切需求,致使產業結構無法順利升級。政府應對症下藥,別再「黑白舞」!

(作者為農經學者,曾任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