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式微的學門 不滅的熱情

◎ 李文雄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是二○○五年成立的新單位,原本沒有自己的空間,以往中心的行政辦公室及部分動植物標本是放在所謂的「黃樓」。因為本中心預定在去年十一月將行政室及分散在數處的實驗室搬到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院方對黃樓的使用做了新的規劃。由於黃樓是本院的歷史性建築之一,為要恢復其原貌,並改善視線以減少交通事件,院方計畫拆除後來延伸加蓋的部分,而這部分剛好是置放植物標本的空間。復原後的黃樓將做為院方檔案儲存,因目前放檔案的是棟違章建築,需要拆除。剩下空間將讓在地下室辦公的行政人員遷入。因為預算關係,整修黃樓需要在去年年底前開始進行,使得標本搬遷的時程急迫,讓標本館主任彭鏡毅博士遇到不少困難。

經過數次標本遷移會議後,決定將放在黃樓的植物標本遷移到白樓的地下室,與其他的植物標本放在一起,並將動物標本遷移到細生所的六樓,與其他的動物標本同在一棟樓內。這個安排比以前好。在中研院,空間是一大問題。比如,應用科學中心等了十三年才有個家,上個月搬進新建的跨領域大樓,本中心能在成立不到九年,就可以把辦公室及實驗室搬到該大樓,感謝院方的照顧。

中研院一向重視標本典藏,翁啟惠院長曾親自關心標本收藏的狀況。本院每年固定提供額度不小的經費,供標本館運作。自二○○七年起本院有「數位典藏」的計畫,涵蓋動、植物標本在內。可見中研院重視標本典藏。

楊平世教授於十二月二十五日自由時報投書中提到,台灣生物分類學家變成瀕危物種,本人有同感。一個解決之道,是在分類學的研究上,引用新科技。我是學應用數學的,起初做演化研究時,做的是理論與分析別人的資料,後來設立了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結合理論與實驗,做出一些成果。但更重要的是培養下一代人才。比如,幾年前,我得知東海、彰師大、靜宜、中興及清華等一些教授每年合辦田野生物學夏令營給他們的學生選修。我覺得這課程很有意義,因為台灣現在很少年輕人對野外實驗有興趣。因此,我請他們加開一個全國性的課程,每年所需經費,我會與他們一起努力籌備。有益的事都會有人樂意幫忙,林試所不但提供場地,也補助一些經費。此夏令營已舉辦了四年,已建立口碑。

謝謝外界人士的關心與指教,也期望一起為式微的學門培育下一代。

(作者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