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匡
一個多世紀以前,法國科學家達松瓦提出了利用具低溫特性的海洋深層水,與表面海水的溫度差異來發電的構想,這就是筆者所謂的「海洋溫差發電」。
上個世紀七○年代的能源危機,美日法等國進行了約十年大規模海洋溫差發電的研究,獲得了許多成果,尤其在發電機組方面,幾乎接近商業化價值。估計每秒三立方米的深層海水流量,及相同流量的表層海水可產生零點一萬千瓦的電力,不需要燃料,也不產生二氧化碳。當時美國政府已經預備補助私人公司,建造商業規模的先導廠,不料雷根政府上台後,終止了這項計畫。現在揣測其主因乃美國能源的政策,重點在「掌控廉價的中東石油」上,這不正是目前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嗎?
根據文獻報導,開發溫差發電有兩個方式:一是在岸邊或陸棚上建設電廠,這種溫差發電廠很適合台灣東部,唯岸邊設廠的地點少,而陸棚的地點相對卻很多,估計有生產五百萬千瓦的潛能。技術方面只剩下海底冷水管一項問題,至於海上固定平台、海底電纜及水下艙等已是現有的工程技術。其二是遊牧式漂浮電廠,它適合於低緯度無強颱風的廣大公海域,也正是當年美國推展的重點。已經規劃成熟的方案有:電解水得氫,將氫加氮製成氨,或氫加碳製成甲醇,而氨及甲醇皆為乾淨燃料,可取代目前使用的汽油。如果全球合適海域,在不破壞環境下加以利用,將可生產超過目前全球所需之能源,可見其潛力之龐大。
溫差發電所需的技術已是現成的,只要改良到可將其適用於海洋中。只不過海洋的環境特別,加以研發階段電廠的規模小,目前的裝置成本還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電廠。可是它不需要燃料又沒污染,長遠來看,燃料價格勢必不斷上漲,環保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如果技術加以改進,商業化海洋溫差電廠將是未來趨勢;也只有在商業化下,海洋溫差發電才算成功。
初步可由政府補助適當的經費,企業界提出計畫申請著手,再研發並引進個別關鍵性的技術,待時機成熟時才建先導廠。企業可保有其優先的經營權。因須配合款,自會慎重評估,也會全力以赴。以海洋立國的台灣,更應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並抓住這個對人類貢獻的大好機會。(作者為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