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藥品供應鏈危機 應召開國是會議因應

◎ 黃金舜

臺灣藥品實施GMP四十週年,PIC/S入會十週年,這是本土製藥符合國際最高品質的最佳保證,值得政府與整體藥業引以為傲。如今,生技藥業不僅是國力的展現,更是國安策略的一環。

但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國際物流運送受阻,全球開始驚覺當前藥品供應鏈的潛藏危機。美國在二○二一年發佈「美國供應鏈一百天」報告,揭示一百二十種必要藥物的原料藥,竟有高達半數主要來自於中國及印度。為此,美國已訂下「提升國內產能」、「建構應急能力」及「強化國際合作」供應鏈戰略目標。法國政府也大手筆鼓勵藥廠回流,法國化學製藥集團Seqens已表示將遷回十二種化學分子的產線,Sanofi則是宣布設立專門生產原料藥(API)的工廠。另外,日本也編列約當六三八億台幣的預算,力圖促成日商藥品產線遷出中國。韓國三星集團更砸下重金,擴大藥品代工版圖。

回頭檢視我國藥品供應鏈,在西藥製劑部分,二○二○年產值有四九四‧六億,內銷金額四一一億元,但仍不足以滿足國內需求,當今健保用藥仍多屬進口藥品;政府年年砍藥價之下,作為西藥製劑主力的學名藥成長率亦逐漸趨緩。原料藥部分,二○二○年台灣原料藥產值僅一八五‧二億元,因規模小,無價格優勢,主要供外銷,國內需求則仰賴進口為主。

中國及印度是台灣原料藥的主要來源國,二○二○年台灣從中國進口的原料藥就佔將近一半,供應端過於集中,令人不安。原料藥為製藥之始,若一旦中國等不提供造成供應匱乏,藥廠短時間內無法找尋替代資源,一場「斷鍊」風暴必然發生。

在國際分工時代,仰賴進口無可厚非,但居安務必思危,國內製藥品不可與其他原物料等同視之。國際危機發生時,若關鍵藥品無法取得,將產生立即性危機。因此,除了擴展本土藥廠規模,發展高技術導向的原料藥,政府更應當追隨國際腳步,拉高至中央層級籌組國是會議討論藥品安全問題,系統性地盤點必要藥品供應鏈,並確保若發生國際傳染病等大型危機,國內藥廠在技術、資源上能配合即時轉換產線供給藥品。如此一來,不僅在醫藥上守護國民健康,在國防上亦可安穩民心。

(作者為國策顧問暨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