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護台決心 盟邦為何擔憂

共機持續襲擾。示意圖。(資料照,國防部提供)

中國對台灣升高軍事壓力,外界近期聚焦於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美國聯邦參議院剛通過的新任印太司令阿基里諾,曾憂心指中國犯台威脅「比想像中更接近」。美國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更說,台灣正處於「極限危險」時刻,甚至直指關鍵時間點將在明年北京冬奧及中共二十大之後;國際間估計北京犯台機率在增加,且時間在接近,接下來的更重要問題是:台灣是否願增強自己的防衛能力,並展現抵禦中國侵犯的意志。

這個問題也有許多討論。川普時代挺台要角之一的美國前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最近在胡佛研究所一場關於「中國到底有多危險」的討論指出,多年來美國希望台灣將國防支出提高至GDP的三%,但這攸關自我防衛能力目標一直未達到。博明還認為,蔡英文總統二○一六年上任前,前任的國民黨政府廢除了義務役制度的一些元素,這些元素對類似情況的國家,如以色列與新加坡都是極為必要的。

除了對於台灣推動募兵制不表認同外,博明並直言,台灣實際上應該要擴大兵役服務的規模,這樣對手才會理解,「每一個人都有能力作戰,也有打仗的意志。」

類似意見,不是第一次出現,相信以台美密切的軍事合作關係,我方國安部門必然知悉美方更完整的訊息。雖然我們在國防支出上近年有緩步成長,增加武器採購與國防自主的能量。但美方更關切的兵役制度與兵源問題,蔡政府延續過去政府,採「募徵併行」推動募兵制。最後一批一年期的義務役役男已於二○一八年底全數退伍,一九九四年之後出生的役男只需參加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加上國軍志願役官兵招募並非順利,整體兵力結構趨勢使得盟邦數度關切。

國內少子化影響,也使問題更為嚴峻。監察院之前已警告,指政府推動募兵成效未如預期,恐形成重大國安風險。雖說軍方宣稱去年底達成戰鬥部隊志願役官兵九十%編現的募兵目標,今年度將繼續招募一萬八千多名官、士、兵,並稱將運用多元管道如期如質攬才從軍。但外界不乏認為這是透過調整招募條件達成衝量。解決問題核心,不該在募兵過程的質量拉鋸,而是為何無法延長軍事訓練役的役期,或是恢復義務役,不是讓服兵役只剩下「軍訓役四個月」。

放眼國際,因應軍事威脅或恐怖攻擊的國家,常採徵兵制度,或從募兵轉為徵兵。例如以色列因阿拉伯國家環伺,為長年實行以義務役為主的徵兵制國家,且男女皆兵,男性的役期兩年六個月、女性兩年。面臨少子化衝擊的歐洲國家,包含立陶宛與瑞典等,過去雖曾實施募兵制,但面臨俄羅斯的擴張局勢,已分別在二○一五、二○一八年恢復徵兵。曾遭恐攻的法國,也於二○一八年宣告恢復徵兵制度。

台灣承受來自中國的武力威脅,甚至併吞的壓力,絕不亞於上述國家。但在兵役制度上,歷經陳水扁、馬英九及現在蔡英文總統,役期卻是愈縮愈短,到全募兵的「不願逆」局面。馬執政時因為傾中,美其名的兵役變革,實則嚴重斲傷戰力。蔡政府上台後,固然重視國防,但對於最重要的兵役制度,仍循前朝。蔡政府雖另推後備戰力改革,將「兩年一次,每次五至七天」的教召訓練,改為「年年施訓,每次十四天」,但仍未正視我們正規部隊兵員不足的根本問題。

憲法規定人民有納稅、服兵役、受國民教育之義務。最高位階法列舉這三項,說明無論好惡,民眾都須遵行;這同樣在告訴執政者,該執行的責任,不能媚俗處理。

面對台海情勢的挑戰,蔡總統數度表達:「不會屈服在壓力之下。」但除了宣示外,更有賴於有效行動。以色列用男女皆兵向外展現捍衛國家的不變意志,但我們卻以削減兵員來構築益趨失衡的防衛實力,這不僅無法震懾來犯之敵,對盟邦來說,也會因為懷疑我們的抵抗鬥志,影響馳援的決策判斷。印太地區正串起抗中聯盟,台灣安全也有賴於盟邦更多信任與協助。而自助方能人助,與其關注美軍一旦在台海爆發衝突的介入,是戰略模糊還是清晰,真正變數或不在美國,而是我們自己保護家園的決心,到底是模糊還是清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