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中國憑甚麼談「制度之爭」

◎ 孫國祥

今年五月底中共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回應BBC中文網所創「脫台者」一詞首次提及「兩岸進入制度和人才之爭」;七月初習近平在「連習會」進一步強化制度之爭之論述;近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展現美國對印太地區「自由與開放」的承諾,北京學者亦呼應是一種發展模式、制度及價值理念之爭。

曾幾何時實施「專制集中」及「計劃經濟」的共產中國挑戰施行「民主制度」及「自由經濟」的民主國家?中國「強起來」的自信,主要依恃過去的經濟成果,及其發展模式被部分國關學者視為是一種集體領導下的賢能政治(Political Meritocracy),有別於西方民主之另類有效治理方式;其價值理念認為民主國家缺乏效率及民粹盛行,深信共產黨掌控國家資源,能帶來「一國良治」。

從中國引以為豪的經濟發展來看,過去經濟的成長主要仰賴國內不斷擴張的投資及不斷擴大的信貸,卻忽略產業結構、城鄉發展、缺乏環保意識及智慧產權觀念。今天的中國仍是一個「組裝與代工」的經濟體,缺乏「創新與研發」,被指控竊取他國智產權及強迫科技轉移的國家;且正面臨經濟成長率下滑的「新常態」、及債務總額超過GDP近三倍、以及人均一萬一千美元「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機;到目前全球尚未有威權國家通過「中等收入陷阱」轉型成功,卻沒有採行民主政治制度的案例。

中共為維持「政績合法性」(performance legitimacy)以正當統治中國大陸,曾嘗試在「政治制度」上主動改變,調適成「有彈性的威權」;江胡時期對於「政治改革」都有高度共識,2010年溫家寶更直指「人們對於民主和自由的渴望是不可阻擋的」。惟2012年習近平掌權後,中國不僅不再談論「政治改革」,更在2013年發布「第九號文件」嚴峻禁止宣揚西方民主憲政、普世價值、公民社會、自由經濟、新聞出版及不得質疑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習近平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壟斷掌控國家機器後,箝制公民社會言論集會自由,打壓異議份子及維權人士,並以「歐威爾式」手段及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來執行社會控制,壓制人民對「民主與自由」的需求,造成後天安門事件以來對中國人民最大的壓抑,各種「群體性事件」不斷攀升,每年動輒十數萬件。

中共過去集體領導制度已被習核心所壓倒;鄧小平軟性威權體制轉變成習近平的硬性威權主義;江胡時期難得釋出些許「民主和自由」的政治改革也被習近平高壓統治「鋼鐵般的意志」所替代。現在中共政權所謂的發展模式、制度或價值理念,恐怕只剩下一種行政的、命令式的、個人集權化的、榨取式的、專斷獨裁的治理體制。

中國發言人或御用學者自我感覺良好的「價值理念」,除了北韓金氏政權外,沒有其他國家願意追隨;沒有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政治制度」,對於生長在台灣等民主國家的人民完全不具吸引力;至於沒有公平、正義及充滿貪腐的「發展模式」,如何說服他國政府去效仿或借鏡?

(作者曾任政府駐外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