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鏗鏘集》政治家內閣? 官僚內閣? 或學者內閣?

內閣改組是行政權因應執政所展現的權力作為,每一國家的執政團隊都應該像世界盃足球賽排出征戰夢幻隊伍。各國的國家隊有職業隊水準,執政的國家隊也應該是政治家隊伍。

戰後的台灣,長期在中國國民黨體制之下,內閣閣員在既非總統制也非內閣制屬性,閣員常是官僚化的黨政面孔。民主化以後,從李登輝到陳水扁、馬英九以迄蔡英文,也未顯示民選的政治家承擔內閣權責的跡象。政治家內閣、官僚內閣、學者內閣的混合編隊,是台灣民主化以後延續的現象。

因為「中華民國」體制並非議會內閣制國家。黨國時期輕議會,各級政府的議會常扮演狗吠火車的角色,以行政院為名的內閣,也常有相對國會位高權重的意味。雖常有走向內閣制的議論,但囿於憲法的牢結,民選總統仍習慣在舊體制行使既非總統制又非內閣制的權力邏輯。

權力、責任集中於總統,或不盡集中於總統,端看權力邏輯之行使。但若看民主化以後的政治權力動向,以行政院之內閣組成為例,民進黨政府曾對中國國民黨人頗多依賴,「老藍男」的酸言酸語即在諷刺這一現象。這對政黨政治的權責分際其實是不適當的。

內閣首長理應是政治家──以內閣制日本的例子,這是對經由選舉產生的政治人物的一種中性稱謂。但台灣,不論民進黨或中國國民黨愛用學者──其實較適合智囊幕僚,或資深事務官僚──常務次長應該是他們的最高位階,但常見擢升的跳加官現象。學者頗多學究,江宜樺被馬英九延攬為行政院長,學格掃地,竟成他研究「平庸邪惡」的例子。

內閣首長應該是政治家,要經由選舉產生的政治人物,在政黨政治更應由黨的政治人物,以共同執政承擔權責出任,一黨執政或多黨聯合執政也都要政治家的執政團隊。

民進黨在政黨輪替後要一新政治耳目,應該不要再提名幕僚、智囊型的學者出任內閣首長,也不要再任命資深事務官僚為內閣首長。從政不是當官,當官也不是從政。有其分際,混淆政治家和官僚、學究的舊政治可以休矣!

新政治視野應該是讓經由選舉的政黨成員組成內閣,培養政治家,讓政治的權力和責任由政治家擔當,不分區立委的設計應該設想為儲備內閣首長人才,培養政治家擔當治理的權責大任,讓公務員在事務官僚的體系以專業的形象為政府建立架構。從政有從政的邏輯,當官有當官的邏輯,涇渭分明才是國家治理之道。

內閣閣員更動,看見領導者的施政用心。但若沒有新政治視野,民主化以後也不一定能看到台灣的新政治。(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